返回

没钱怎么当明星

关灯
护眼
第二百四十三章 怎么感觉处处是商机啊?!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进布包,有人带上了陪伴一生的牛角号,还有人坚持穿民族服饰,哪怕坐飞机不方便。

    临行前夜,全村人聚在鼓楼下为他们送行。孩子们跳起芦笙舞,老人们齐声唱起《离别调》。歌声一起,林小树眼眶就红了。

    他忽然起身,走到鼓楼中央,掏出随身携带的口琴,吹了一段《我们的字典》主题旋律。那是他在“微光班”教孩子们的第一首曲子,简单,却有力。

    老人们听懂了,随即改调接入侗族大歌的和声体系。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在这一刻自然融合,仿佛山川与河流交汇。

    视频后来被上传到“原生记忆实验室”账号,标题只有四个字:《出发》。

    播放量破亿,评论区刷屏:

    >“这才是文化输出。”

    >“他们不是去表演,是去回家。”

    >“请全世界听听,什么叫活着的声音。”

    一周后,八位老人顺利抵达北京,在国家非遗中心进行适应性休整。林小树每天早晚都来探望,陪他们散步、吃饭、试音。医疗组全程跟进,心理辅导师也随时待命。

    但他发现,最让老人们焦虑的,不是身体,而是语言。

    “我们不会普通话,更不会英语。”吴阿婆担心地问,“外国人听得懂吗?”

    林小树摇头:“你们不需要解释。音乐本身就是语言。当你们开口的那一瞬,所有人的心都会安静下来。”

    他请来AI语音团队,制作了一段五分钟的多语种导览短片,用动画形式讲述“嘎老”合唱的历史渊源,并配以中英法西俄五种语言解说。短片将在纽约展厅循环播放。

    同时,他也联系了陈露,请她为老人们设计一段极简舞台动线??不复杂,不炫技,只需缓缓走入聚光灯下,围成圆圈,闭眼开嗓。

    “真正的震撼,来自于纯粹。”陈露说,“我们要做的,是让世界看见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奇迹。”

    与此同时,《我在》第十集如期上线,标题为《吴阿婆:最后一首歌》。

    镜头里,这位九十二岁的老人坐在窗前,阳光洒在她满头银发上。她回忆起十六岁第一次加入合唱团的情景:“那天我赤脚走十里山路,脚底全是血泡。可当我听见第一声和声升起,疼就忘了。”

    她抚摸着胸前的银饰:“这是我母亲传给我的。她说,只要这声音不断,我们就不是孤魂。”

    影片最后,她对着镜头轻声说:“我不知道还能唱多久。但我希望,有人愿意接着唱下去。”

    全网沉默三分钟,随后爆发出海啸般的转发与留言。

    >“我报名学侗语。”

    >“我们小区业主群自发组织‘民间歌谣夜’。”

    >“求开放线上合唱计划!我想加入!”

    李春梅看到数据后立刻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启动“百人传歌”公益项目:面向全国招募志愿者,学习并传承濒危民歌,每学会一首,便可获得认证,并参与年度线上合唱盛典。

    报名通道开放二十四小时,超八万人提交申请。

    而就在舆论持续升温之际,一场风波悄然酝酿。

    某权威文化评论公众号发布万字长文《警惕“苦难美学”的泛滥》,直指林小树团队“刻意挖掘边缘群体的伤痛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