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颌首。
“看来,只能等到大唐开启工业革命,将国家变得更加富裕之后,才能推行此事。”李世民在心中思索道。
【除此以外。】
【《国富论》中,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内容。】
【那便是他对我们华夏古代的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论述。】
【他不仅描述华夏古代经济繁荣的状况,而且指出了华夏古代经济长期停滞不前的问题,从制度因素分析了停滞不前的原因。】
【先830说亚当·斯密对华夏古代经济发展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分析。】【他认为主要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分配不公和闭关锁国。】
【分配不公的突出表现就是贫富悬殊。】
【在斯密看来,贫富悬殊是不利于经济增长的。】
【尤其是亚当·斯密多次提到,古代华夏劳动者报酬过低。】
【他说,古代华夏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但是劳动者终日劳作,所得报酬却很少,“华夏下层百姓的贫困程度,远远超过欧洲最贫乏国民的贫困程度。”】
【但另一方面,华夏封建王朝的“高官巨贾”,比欧洲最富裕的人都要富裕得多,尤其是华夏封建王朝的帝王,更是掌握巨额的财富。”】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当时华夏的这种贫富悬殊的现象,既不利于人口的增长和消费规模的扩大,又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自然会阻碍经济发展。】
听完这段话。
历朝历代的诸多古人震惊无比。
而历朝历代的不少皇帝,则是心中惊怒。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历朝历代许多穷苦老百姓看到亚当·斯密描述的情况,心中有点破防了。穷人比欧洲的穷人穷的多,富人比欧洲的富人富得多。
这毫无疑问表明,华夏古代的贫富差距情况要比欧洲严重许多。钱都集中在了权贵富豪的手中。
人不患寡而患不均。
历朝历代的许多穷苦老百姓心中生出了不满。而历朝历代的许多皇帝也心生恼怒。
因为他们担心会因此激发广百姓的愤怒,引起人心不稳,损害他们的统治。并且。
那一句“尤其是华夏封建王朝的帝王,更是掌握巨额的财富”。更是把矛头直接指向了他们。
这也让不少皇帝很生气。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整个天下都是他们的,他们拥有巨额财富,明明是理所应当的。
【在劳动者收入过低的问题上,亚当·斯密还着重论述了古代华夏的技工报酬更低,极其不利于制造业发展的问题。】
【《国富论》认为,华夏农村劳动者的地位与工资,都比大多的技工和制造工人高。】
【与欧洲比较,“在欧洲,大部分地方的工匠的境遇优于农业劳动者,而在华夏,据说农业劳动者的境遇却优于工匠”。】
【斯密指出,这种工资结构与产业结构相联系,它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却不利于制造业的发展。】
大明成祖位面。
朱棣好奇地问朱高炽道:
“老大,是这样的吗?工匠的收入真的比农民还低?”“这我也不知道,朝廷没有专门调查统计过。”
朱高炽回道。
听了这个答案,朱棣当即吩咐道:
“那就让人去查一查,看看是否真的是如此?
朱棣心中很清楚,未来的大明工业化道路,离不开众多的工匠。
因此,如果大明真的存在不利于制造业发展的工资结构,就必须想办法调整。
根据明代万历年间的《工部厂库须知》记载,当时在宗人府从事“裱褙玉牒”的工匠,月工食银为1.5两,全年收入在18两左右,与自耕农的收入水平类似,要高于佃农。
但为皇家服务的工匠毕竟是少数,绝大部分为地方官府工作的官匠和民匠的收入还是相当微薄。
例如在苏州织造局工作的官匠,收入水平仅仅是“每月食粮四斗米”,而从事纺织业的民匠,收入就更低。
【斯密这里讲的是劳动者报酬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华夏古代到近代的工匠和手工业者,生活状况和工作环境往往是非常差的,特别是采矿工人和冶炼工人,往往是做最辛苦的事情,却获得最低的报酬。】
【这应该是华夏古代制造业没有形成大产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
【斯密认为:“近代欧洲各国的政治经济学,比较有利于制造业及国外贸易,即城市产业比较不利于农业,即农村产业;其他各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