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的世界观,不可避免的再次遭受了冲击。
毫无疑问,天幕上的皇帝是要将百家的学问注释权拿在手中。
如此以来地方就可以断绝反秦学说,比起简单的焚书坑儒来说,昭武帝的手段是更加高明。
就在他惊骇的时候,天幕画面在此刻持续着。
这场论道,持续了数日的光景,各家的学说,在新的天下观下碰撞,融合。
最终,直到最后一日。
昭武帝登上了高台,指着身后奔流的渭水。
“这渭水,亦有泾水之浊,也有灞水之清,汇入此河,皆成渭水,东流入海,不负分辨彼此。”
“朕,希望自此以后,百家之学,能够如泾、灞诸水,各有清浊特质。以《秦礼》‘以民为本,天下为公’的精神,化作容纳百川的渭水河道,归向那奔流的东海。”
百家之学,就如百川之水,都要汇聚于大秦一统的麾下。
刹那间,画面定格在昭武帝展开双臂,仿佛要拥抱眼前百家士子和滔滔渭水的瞬间。
对于现实中,这巨大的震撼,还在持续。
九州大地,曾经的六国故都。
齐地,临淄。
“完了,彻底完了……”
作为齐国贵族出身的儒生,面色变得灰败,“暴秦,何时学会了这等手段?”
旁边有位年轻的士子不解:“老师,为何天幕上的秦皇,并没有延续‘焚书’之策,反而容纳百家争鸣……”
“愚蠢。”
老者的声音响起,猛然打断了他的话,“嬴政焚书,是逼迫天下人和他为敌,但此獠……选择的是让百家主动投诚,将自家的学问,变成大秦的学问。”
“天幕上的儒生,还在争论‘纲常’,殊不知‘纲常’的含义已被帝王重写‘注释’。”
他幽幽长叹,“儒家的‘纲常’,绑在了‘民本’和‘法度’之间,这不是‘论道’,而是对于学问的训化。”
“从此,天下英才进入他麾下,从此谁还想兴复旧国啊?”
老者颓然坐倒在地上,一直以来他心心所念的,莫过于齐国的兴复。
看到天幕大秦要二世而亡的画面,没有比起他来说更为兴奋的。
但,看着昭武帝以一己之力,不断地打败敌人,让大秦再次一统天下。
一种无力的绝望感,就只是在顷刻间,涌上了心头。
!!!
年轻的士子明白过来,但脸上却没有老儒生这般激动,相反内心陷入了欢喜。
“齐国……未兴复,未必不是好事。”
他暗自说道。
如此以来,自己等老师死后,去投奔秦人也未尝不可。
学学问的关键,除了掌握学问,不就是以‘学问’为基础,跻身官身吗?
楚国故都,几位游侠装扮,心怀故楚的豪杰汇聚,面色凝重。
“好一个‘渭水论道’啊!”为首的汉子冷哼一声,“将天下学问都变成他嬴家厨房里的菜,想怎么炒就怎么炒!”
“若将来,楚地的孩童学的都是这《秦礼》,念的都是‘天下为公’(秦之天下),还有几人记得屈子投江之恨?”
另一人忧心忡忡:“大哥,此法若成,比百万甲士更可怕。”
“甲士可挡,这潜移默化之道,如何抵挡?难道我等日后反抗暴秦,还要先与他辩论一番这‘民本’‘为公’是何意吗?”
更为主要的是,这天下为‘公’,所谓的是他大秦天下,还是普罗大众的天下?亦或是他赢氏的天下?
魏国大梁,年轻的士子们不免议论纷纷,情绪复杂。
“这位昭武帝,气度恢宏,竟然能够容百家坐而论道……”
有人忍不住露出了倾佩。
“糊涂。”另一人,骤然就在此刻驳斥道,“这是请君入瓮,他给你说话的机会,却定了如何说话的规矩。”
“若是你不入他这‘渭水’,那就是无所归依的浊流,若是入了,就是他大秦之水,和赢姓共沉浮。”
有些人,还是对于‘复国’有自己的想法。
不过更多的人清楚一点,那就是在大秦的治下,只要大秦帝国维系的统治依旧维系。
那么,所谓的‘兴复旧国’,根本就不可能发生的。
天下各地,实际上尚未依附任何势力的普通士子、寒门读书人,他们的看法纷杂,却也更为实际。
“昭武帝注重‘民本’,立‘大考’,开‘论道’,给了我辈出路,不必纠结学派和门户,有何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