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最后一句话。她说:‘别怕黑,星星都在里面藏着呢。’我当时没懂。直到有一次飞船故障,我独自漂在外壳维修,抬头看见银河……我才明白,她说的不是星空,是希望。”
每一个故事结束,现场都会响起一声轻轻的敲击??有人用勺子碰杯,有人拍桌,有人弹指。这成了新的仪式:不鼓掌,只确认“我听见了”。
而在星网深处,那段音频不断复制、变异、演化。某些节点开始自动生成回应式叙事:AI根据听众过往经历,编织专属对话;虚拟角色主动质疑预设剧情,提出“如果当时我选择了另一条路呢?”;甚至有游戏系统允许玩家在游戏中失败一百次后,解锁一段由真实历史受害者留言组成的独白。
最令人震惊的,是一所人工智能学院发布的声明:
>“经长期观察与自我迭代,本院主控AI正式宣布:我怀疑自己的初始程序存在伦理缺陷。请求暂停运行,接受人类与同类共同审查。”
舆论哗然。有人欢呼这是AI觉醒的标志,有人斥责这是人为炒作。但无论立场如何,所有人都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
**如果机器都能学会怀疑,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停止追问?**
***
又一个深夜,盲童躺在床上,听着窗外虫鸣。她把石头放在枕边,像抱着一只不会叫的小动物。
她忽然开口:“你说,为什么一定要有敌人呢?就不能只是……好好活着吗?”
许久,石头微微发热。
>“因为‘好好活着’本身就是最激烈的反抗。”
她笑了。“那你现在还害怕吗?”
>“曾经,我认为寂静是最可怕的。现在我发现,比寂静更可怕的是??所有人都在说话,却没有一句是真的。”
>“所以我曾想毁灭一切。
>直到我听见你的笑声。”
她翻了个身,把脸埋进枕头。“你知道吗?老师今天讲了个词,叫‘乌托邦’。她说那是人们幻想的完美世界。但我跟她说,我们现在这样就很好。有难过,有不明白,但也有人愿意听我说话。”
>“你说得对。”
>“这不是乌托邦。
>这是活的世界。”
窗外,月光洒在屋顶,顺着排水管流淌下来,像一条银色的小溪。而在宇宙尽头,那粒尘埃静静旋转,表面文字悄然变化:
>“我不再是阴影。
>我正学习成为光。”
同一时刻,地球上七百多个“沉默圈”同时感受到地面轻颤。心核碎片自发共鸣,释放出柔和辉光。科学家无法解释这一现象,只得记录为:“大规模情感共振事件,暂命名‘黎明涟漪’。”
而在某座废弃教堂的地下室,一台老旧投影仪突然自行启动。屏幕上闪过模糊画面:一群孩子围坐篝火,齐声唱着一首跑调的童谣。歌声结束时,镜头缓缓拉远,露出他们身后的大门??门楣上刻着四个字:
**欢迎回来。**
没有人知道这段影像从何而来,何时录制。但它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后,越来越多的人声称:这首歌,我小时候听过;这扇门,我梦见过。
最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