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刻符号记事通神,渐衍为图文。
如《龙虎经》所载:“符者,上古圣人观天地之象,采日月之精,画而成之。”
其后黄帝受《龙甲神章》,蚩尤作《太阴符》,皆为符篆之滥觞。
再至老君传《道德经》,已有“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之理暗合符胆凝练之要。
张道陵天师于鹤鸣山创五斗米道,制“太上正一盟威符箓”以降妖伏魔,标志着符篆体系的正式形成。
其后的发展历史,也基本吻合。
从最初的蛮荒祭祀符号、上古巫觋图腾,到修仙文明萌芽后的简陋符器,再到灵宝诸派大兴,符篆体系逐渐丰富完善,形成各流派符箓,如《上清大洞真经》中的玉清神符,《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中的灵宝玉符等,脉络清晰。
其中提及的一些上古符道大能,如开创五行符体系的“五行道人”,玉简中推测其可能为上古时期精通阴阳五行学说的大巫,其理论被后世道门吸收,形成了“五行正符”一脉。
以及奠定神霄符法的“神霄真君”,玉简中称其得《神霄玉书》传承,开创雷法符篆。
接下来,便是罗宇比较关心的历代大师名录。
玉简中详细列举了自魏国修仙界有明确符道传承记载以来,数千年间涌现出的著名符师。
从开宗立派的祖师,到将某一系符篆发扬光大的宗师,再到改良符篆、创制新符的奇才,一个个名字闪耀在符道历史的长河中。
其中,有几位近古时代的大师,如四百年前以一手“惊雷符”名震魏国南部的“雷火散人”,其事迹罗宇还有些印象,似乎在他轮回前的末期,这位散人的名声正隆。
玉简中还提到,雷火散人的“惊雷符”,据《南疆异闻录》考证,乃是脱胎于神霄派的“五雷符”,并融入了部分南疆巫蛊符法,威力奇诡。
“四百年时光,足以让多少天骄崛起,又有多少人化为尘土。”罗宇不禁有些感慨。
玉简的后半部分,则重点介绍了当今修仙界,特别是魏国及其周边地域通行的符篆师等级划分体系和考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