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混账,谁说我不是阉党

关灯
护眼
第13章 来而不往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娘的,难不成爷爷我真的认错了?”

狗爷望着骑着驴的余员外离开松了一口气。

他没有想到这件事都过去几天了,自己还是被人寻上来了。

要不是提前从手下的乞儿那里得知了消息,自己绝对会被这姓余的给弄死。

他还去衙门报官了。

自己成了一个拍花子的贼。

余员外当然不会傻的直接去找狗爷。

他知道这件事后先去报案,余令有户籍,那就是正儿八经的大明百姓。

衙门就是再怎么学皇帝什么都不管,他也得做做样子。

报了案后余员外再去找狗爷。

找到了狗爷往死里打一顿,衙门也不会说什么。

因为打的是拍花子的贼人。

这叫师出有名。

狗爷这种人打余令这样的一个人可以打十个八个。

但余员外这样从战场下来的狠人,打狗爷这样的也可以打十个八个。

望着自己怎么治都治不好的大腿,狗爷又是一通暗骂。

捅自己的那个小子手上的铁器绝对不干净。

钱都花了,原先指甲盖大小的一个伤口,现在成了小嘴般大小。

随着天气越来越热,它溃烂的也就越来越厉害。

咬着牙,狗爷把一块烧了很久的瓦片按在了伤口上。

“小杂种啊~~~啊~~”

他宁愿疼死,用土法来治病,他也不愿意再花钱。

花钱的疼,比伤口疼百倍不止。

此刻的余令正被余员外带着走在灰尘满天飞的街道上。

京城五月中下旬一到,街面上的官吏就多了起来。

因为夏收了,征税开始了。

怕闷闷生病,余令还请陈婶婶给闷闷做了一个口罩。

别人可能不懂,但余令却是懂的。

瘟疫能够通过飞尘传播。

京城虽好,但这城里的屎尿实在是……

实在是无法形容。

余员外对余令的表现非常满意。

当时他在军中的时候,炎炎夏日杀敌后清理战场必须戴“布条”。

一块简简单单的布条,真的能减少瘟疫

(ps:明朝有口罩,名字叫“布条”或“绑住下半边脸的布条”?,是军医吴又可发现并发明的。)

余伯在五月下旬也闲了下来。

这几日他并不开心,他说,今年收丝的情况并不乐观,比去年还差。

丝少不说,质量也差,问题是价格还高。

从今年一月开始京城这块也就前些日子下了一场雨。

最大的问题是去年冬季还出奇的冷,好多桑树都冻死了。

丝收不上来,今年铺子的收益就会大打折扣。

直白的说就是做生意赚不了钱了,日子开始难熬了。

余员外长叹,赚钱比吃屎还难。

余令深以为然,觉得这句话是人间至理。

趁着不忙,有时间,他带着余令在京城去看别人纳税。

每年的这个时候是北京城最热闹的时候。

他并不是希望通过这些来教会余令什么。

而是喜欢看那黄澄澄的麦粒,看着它们一斗一斗的进入到粮仓里。

看着它们,余员外烦躁的心就会平和下来。

幻想着粮食也能把自己的谷仓堆得满满的。

余令的关注点却不是在粮食上面,而是在其他上。

这纳税怎么给什么的都有,还有人扛着一大卷麻布。

“大伯,为什么还有人会拿着布帛、棉花、钱这些,夏收纳税,朝廷也要这些么?”

“夏税征收麦子,秋粮征收稻米。

按照朝廷的规定米麦是“本色”。

你看到的征收布帛、棉花、钱等一些东西叫做“折色”。

余令不解道:“折色?”

“就是用市面上米麦的价值换算这些物品价值几何。”

余令懂了,可余令恨不得自己什么都不懂。

本色和折色之间的价格没有明确的界定线。

折价物又没有一个标准,标准全在那些税吏的手里。

他说你的棉花成色好,你就可以少缴纳一点。

他要说你的棉花成色不好,你就得加量来补。

补多少全凭他们一张嘴,衙门肯定不会吃亏。

他们不吃亏,亏就得百姓吃。

自己看一眼就知道这东西有漏洞,那些胥吏,靠这个吃饭的能不知道?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