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寒门状元:我的大脑通古今

关灯
护眼
第26章 赵教谕疑虑,文中现奇论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bsp;  竟提出一个颇为刁钻的观点:

    教化非独在诗书礼乐,

    亦藏于深耕易耨之间!

    农桑之事,非仅谋生之技,

    实为安民之基、秩序之源。

    百姓仓廪实而知礼节,此乃小成;

    若能于田亩稼穑之中,

    体悟天时、地利、人和之道,

    遵循自然之法度,各安其分,

    各尽其力,则秩序自成,教化暗合!

    何须日日耳提面命?

    甚至隐晦指出,

    若一味空谈教化而忽视农桑根本,

    犹如筑厦于流沙,终是虚妄…

    这观点…不能说是错的,

    甚至细想之下,颇有几分道理,

    跳出了纯粹道德说教的窠臼,

    带上了几分务实和…

    近乎法家“循名责实”的味道?

    但又包裹在儒家“顺天应人”的外衣之下。

    这绝非一个终日只知斗鸡走狗、

    连《孟子》都背不利索的纨绔子弟能有的见识!

    更不像他那种浮躁心性能写出的沉静文字!

    赵明远捻着胡须,眉头紧锁。

    文章中还有几处用典,

    虽不算生僻,但也绝非县学蒙童常涉猎的范围。

    尤其是将《齐民要术》中的农耕之法与《礼记》中的秩序观念隐隐勾连,

    这需要相当的阅读量和融会贯通的能力。

    “奇哉…”

    赵教谕喃喃自语。

    “这张诚…何时有了这般眼界和心思?

    莫非真是老夫看走眼了?

    还是…”

    他心中疑窦丛生。

    科举场中,请人捉刀代笔并非新鲜事,

    但大多寻的是辞藻华丽、

    合乎规范的文章,以求稳妥。

    这般带着个人见解甚至略显“离经叛道”的枪文,

    风险极大,绝非寻常枪手所为。

    而且此文整体水平起伏不定,

    前后文风有细微差异,

    像是…像是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