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率藏不住。
此路不通。
场景二:考试中途,张诚设法与他传递纸条?
——概率为零。
考场座位随机分配,隔开极远,
且有兵丁来回巡视,根本不可能。
场景三:他替张诚写的文章过于优秀,引起怀疑,学政大人亲自核查?
——概率很高!
这是他计划的核心!
但需要加码,
需要让这种“优秀”达到惊世骇俗、
同时又与张诚本人水平形成荒谬反差的程度!
并且,要留下只有真正作者才懂的、无法辩驳的“暗记”!
场景四:如何将自己摘出来,
甚至转变为“举报有功”或“被迫无奈”?
——需要在文章内容、笔迹、甚至交卷后的行为上做文章。
必要时,可以利用“放牌时报告”的规则。
但必须谨慎,绝不能引火烧身。
最终方案确定:
1.文章本身作为炸弹:
极致优秀,融入超越时代的见解(用古代语言包装),
但故意在某些经义理解上,
留下细微的、
与张诚可能接触到的师承体系完全不符的“破绽”(来自赵文萱札记和现代考据学的独特视角)。
同时,在策问中,
提出一个看似高明实则暗藏致命逻辑陷阱的“良策”。
2.笔迹埋下伏笔:
刻意模仿张诚的笔迹(他早已掌握),
但又在起笔收锋的细微习惯上,
留下一点点属于自己的印记(极难察觉,
但若有人拿着他的字迹对比,就能发现蛛丝马迹)。
3.引爆时机:静待学政系统自己发现异常。
若他们发现不了,或想压下去,
他就在放牌时,
用沭阳口音匿名向特定差役“透露”关键疑点
(比如“张少爷那文章里说的某某古碑,
俺好像在哪本杂书上见过,
咋跟先生教的不一样哩?”),
引导调查方向。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