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蓝鸮之恋

关灯
护眼
第四卷:蓝鸮幽灵 第9章 野马,尘埃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随着帝贺的一声令下,靳品侠蓝鸮卫小组迅速行动起来,开始为即将到来的任务做最后的准备。

    就在帝贺思考究竟应派遣何人负责接下来的搜寻任务之际,海来阿木与海来阿土这对兄弟毅然挺身而出。他们眼神坚毅,毫不迟疑地向帝贺请缨,愿亲自率领一支队伍前往哀牢山搜寻笛状陨石。

    尚未等帝贺作出决断,第五空间又有人至,但此次来者并非有些神经质的文元道长,而是萤火虫小蓝。

    萤火虫小蓝言称文元道长的意识世界染恙,略感头疼,近期无法现身,故由他代替文元道长在第五空间执行意识任务。然而,他亦如文元道长一样,在莫名其妙地说出一番发人深省的话语后,便骤然消失得杳无踪迹。

    “作者笔下天马行空、光怪陆离的故事看似荒诞不经、奇异诡谲,却在复杂的故事情节中揭开了那个独特的西汉时期文明交融和民族融合的序幕。

    汉代文学以历史的审视开篇,历经繁荣期的歌功颂德,最终又以现实的审视而终结,完成了一次循环。汉代文学自始至终都带有浓厚的浪漫色彩。

    西汉时期的文人既对现实世界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又臆想到神仙的世界去遨游,以领略其中的欢乐,众多作品呈现出了人神共游、人神共乐的景象,尘世生活因与神灵世界的交流而显得生机勃勃。”

    【知识点分享】

    先秦和秦汉时期,或者更早,西南夷中的“哀牢夷”(“哀牢人”)部族便在哀牢山生活。

    哀牢山茶马古道是历史上云南三条大通道之一,是连接中原与西南、西北地区的重要商贸通道,也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走廊。这条古道长约8千米,有“马踏石穿”“千家寨”“炼铁炉”等遗址,石砌的古道上,隐隐可现深深浅浅的马蹄窝。 古道见证了自然的独特、历史变迁、人类智慧和多元文化,包括彝族、花腰傣、哈尼族和佤族的文化特色。

    东汉时期,一批具体记写哀牢国事的文献出现,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杨终的《哀牢传》,留存有九隆传说、一份不完整的哀牢王世系谱、东汉时期哀牢国国王扈栗(也作贤栗)史事及地域风土等。

    公元前2世纪末期,汉武帝开拓西南夷地区,渡过澜沧江,在哀牢地怒江以东的部分地区置嶲唐(今云龙县境内)和不韦(今保山市隆阳区)两县。

    罽毲、桐华布、兰干细布展现哀牢人独特技艺与浓郁文化气息:《华阳国志》描绘古哀牢国纺织业,提及兰干细布与罽旄,还记载用猩猩血染红罽毲。此后,罽毲在历代史籍记载中名称渐变,如唐称“毡罽”“披毡”,宋称“蛮毡”。罽毲(毡子)以动物毛发制成,无需纺纱,具回弹、吸湿、保温性,用途广泛。

    古代哀牢人会织桐华布,还产兰干细布(苎麻细布)。当时云南多产火麻粗布,而哀牢人以苎麻织出优质细布,因苎麻质地好而受欢迎。相关记载多,且被考古证实,如昌宁、永平出土相关纺织品。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