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前来弘扬佛法,满足西南部族信众的需求,进而将佛法东传的道路进一步拓展。此念自他在金莲山邂逅毕摩法师、白拉拉法师、白安安法师、白西西法师四位法师起,便在帝贺心中悄然萌芽了。
一路上,帝贺仔细观察着周围的环境,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适合建造寺庙的地点。他时而驻足凝视湖光山色,时而与门愿法师、毕摩法师等人交流心得,探讨如何选址才能让寺庙与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行至半途,帝贺为抚仙湖的胜景所沉醉。湖水澄澈,仿若一面硕大的蓝宝石镜,倒映着苍穹与周遭山峦。轻风徐来,湖面荡起层层涟漪,波光粼粼,如诗如画,五彩斑斓,美不胜收,仿若世外桃源,其美胜天。
(画外音 VO)
(第五空间萤火虫小鸮:抚仙湖位于云南省玉溪市境内,是我国有名的淡水湖,这里的水质极佳,湖水清澈见底,最深处达155米,平均深87米,透明度达7-8米。湖内出产20多种经济鱼类,其中以抗浪鱼最具盛名,它也是抚仙湖的名贵特产。
抚仙湖形状如一个倒置的葫芦,沿湖山川秀丽,胜景很多。南面山间的海门河,仅长1000多米,隔山连江川的星云湖,河中段有一堵伸到水面的褐色石壁,称“界鱼石”。抚仙湖有唯一的一座岛屿孤山岛,周边往南临近哀牢山自然保护区。
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遍历华夏山川湖海至此,不禁慨叹:“滇山唯多土,故多壅流成海,而流多浑浊,唯抚仙湖最清。”)
或许是因为刚刚顿悟,帝贺对抚仙湖的感受变得格外深刻。他觉得这湖水不仅美丽,更蕴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禅意。湖水看似柔弱,却又有着无比的坚韧;看似无形,却又包容万物。这种似无而有、不落行迹的特质,让帝贺联想到了佛法的深邃与广博。
在这样的环境中建造寺庙,无疑是再合适不过了。寺庙可以与湖水相互映衬,共同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让人们在这里感受到佛法的慈悲与智慧。
帝贺越想越觉得兴奋,他仿佛已经看到了那座宏伟的寺庙矗立在抚仙湖畔,香火缭绕,信徒云集。而这一切,都将从这次行脚之旅开始。
行脚至笔架山脚下。抬眼望去,只见山势起伏,三峰鼎立,宛如一座巨大的笔架横亘眼前。山上万树松柏郁郁葱葱,犹如波涛汹涌的绿色海洋,滔滔不绝地向人扑来,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
门愿法师被这壮观的景象所震撼,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豪情壮志。他心想:如此美景,若能在此建一座寺庙,让更多的人前来感受这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岂不是一件美事?
于是,门愿法师决定在此停留,选址建庙。经过一番精心挑选,他最终选定了一处地势较高、视野开阔的地方作为寺庙的地址。这里不仅可以俯瞰整个笔架山的美景,还能感受到山间清新的空气和宁静的氛围。门愿法师素来喜爱松柏,即为其取名为“万松寺”。
经过深思熟虑,帝贺心中早已有了一个计划,他最终决定调派张鹏及其士兵前来建造“万松寺”,并由他个人承担建庙的全部费用。这个想法在他脑海中盘旋已久,如今终于有机会向五位法师一一道来。
当帝贺将这个计划告诉五位法师时,他们的脸上都露出了欣喜和赞赏的神色。师父们纷纷称赞帝贺的善举,认为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待门愿法师知晓楚王山浮屠祠乃张鹏及其部众所建时,其内心更为愉悦,只因如此便可依浮屠祠之地宫设计,于万松寺建造同样地宫,以安放恩师慈光大德之真身舍利。
帝贺谦虚地表示,这只是他为了弘扬佛法、造福众生所尽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