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苏和裴世宪坐着船摇摇晃晃一路南下去那烟花三月骑鹤上青天之处。裴世宪深深感到了李云苏的别扭。
李仁安排坐船,李云苏不愿意;李仁安排住瘦西湖边上的园子,李云苏不愿意;李仁安排的吃食,李云苏不愿意。裴世宪尝了一口汤包,甚是好吃,也不知道李云苏为何就是不愿意。最后李义出面来劝,李云苏才勉强同意了。
裴世宪仔细打量了李义,这个快五十的中年人。之前一直都觉得他只是一个忠厚老仆,不显山不露水,直到李云苏和李义说话时叫他「义伯」,而不是像李仁和李信直呼其名时,裴世宪才发现自己看低了这个人。
他们还要在扬州住上一段日子,毕竟把人从黄府弄出来,是需要契机的,渐渐李云苏便也放下了,只是成日不出门。
裴世宪每日去看李云苏,便看到她一直在读《地舆》类的书籍,读得很是认真,时不时和他讨论一番。每次裴世宪来时,李云苏都劝裴世宪自己出去,不必守着她,几日后裴世宪终于出门了。
……
绍绪五年,四月十五日。
自四月七日太子视鳞册大造事来,太子刘玄祈每日会去户部。他已经做了满四年太子了,也深知绍绪帝对自己的不满,鳞册大造对太子而言是一个证明自己的好机会。
只是去前,杨卓再三关照,多看少说不要轻易让人知道自己的心思。
而袁罡也提示过,鳞册大造的关键是江苏丶浙江和江西三省,盖三省乃人口大省约占全国人口十之一二,土地约占全国十之三四,赋税约占全国近半。近岁朝廷开支增加,若三省赋税不稳,或有灾害,则全国不稳。故三省人地之数乃重之又重。
太子向镇北侯曾达讨教时,曾达却未多言,只说勋贵不理民事,但供殿下驱使。
刘玄祈看着隆裕二十二年丶隆裕三十二年丶隆裕四十二年的江苏鳞册,直皱眉。再横向对比山东丶山西的鳞册,江苏的土地数据上下浮动,人口却呈下降之势。再看浙江和江西,和江苏同。刘玄祈隔着窗望向庭中群芳,心里在想,三省如何做到人口下降却赋税增加的?
正在他思考之时,湖广清吏司夏志行抱着鳞册而来,刘玄祈客气地请他稍坐喝茶。夏志行忙了好几天,上午又处理湖广传来的流民事,正想休息一下,便欣然答应。
「夏郎中是何方人氏?」
「回殿下,微臣乃会稽夏氏。」
浙江人,刘玄祈点了点头,「何年入职户部?」
「微臣乃隆裕三十六年进士,散馆后,便入户部做主事,考绩为优,升的司郎中。」
「会稽乃书圣故里,夏氏更是当地大族,郎中当是佼佼者。」
提到了自己的故乡,夏志行的戒备心略略放下。对于太子视鳞册事,首辅早有话到,平安过渡即可。江南集团不愿意在此事上做文章,即便他们更中意的储君其实是二皇子。于是,夏志行便笑吟吟地和太子谈起了会稽的人文和景色。太子听的津津有味。
「书中说会稽多山,听夏大人讲来,似乎阡陌交通,渔歌唱晚,看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会稽南边确实多山,天台余脉,四明群山。西北东三面则为钱塘南岸,平原耕地,且钱塘夹沙而下,自海宁江口大开,流水缓行,留下淤田,甚是肥沃。」
「若水涨期,即便良田,亦是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