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在古代买凶宅

关灯
护眼
第402章 木兰花(40)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你们可还记得小河村?”

    “慕姑娘说的是那个小河村吗?”韩先生问,同时将目光投向窗外:“那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我刚考上秀才,还在书院读书。七月末,八月初开始下雨,淅淅沥沥一直下到十月份。最初,谁都没有把那场雨放到心上,直到雨水淹没农田,致使河水上涨,冲垮堤坝,使得数千百姓伤亡,人们才意识到那是一场灾难。”

    “听韩先生这么一说,我也有印象。”徐亿年道:“那会儿我已经记事儿了,还没被爹娘送到乡下去养。听府里的管家说,爹娘想办法买了许多粮食,送到受灾的地方,开设粥棚,接济百姓,我们徐家的好口碑就是在那个时候积攒下的。小河村这个名字我也听过,一直以为是很远的地方,没想到是在这书院附近。”

    “倒也不在附近。”韩先生道:“从地图上看,青州府位于高处,州府下属的几个县,各有各的地形条件。有些地处山区,有些地处平原,有些位于丘陵。书院所在的位置属于背靠山,面向河,实则位于丘陵上的特殊地带。”

    韩先生用笔墨绘制了一幅简单地图,“出了书院往东是小寨村,出了小寨村是一条往下走的山路。山路不长,腿脚快的话,一刻钟足以。山脚下是东郭村和西郭村,西郭村临河而建,河的对面就是小河村。”

    从地图上看,小河村位于两条河中间,像是人字中间多了一个点。决堤处位于人字头上,刚好把整个小河村淹没。西郭村和东郭村也被波及。那场水患过后,西郭村和东郭村的村民被并入小寨村。至此,小河村,西郭村和东郭村都在地图上消失了。亏得韩先生看过县志,记住了那上面原本的地图。

    县志上写,小河村之所以被淹是因为连日阴雨,致使河水上涨,冲垮河堤。百姓之所以死亡,是因为事发突然。

    “在小河村发生决堤事件之前,曾有人向上反应,说小河村的河堤年久失修,且原本的水道规划不合理,一旦遇到大雨,势必堤毁人亡。解决办法有两个,一个是重修堤坝,拓宽原本的水道。一个是让小河村的村民迁徙,可以将村民分散,并入西郭村和东郭村,同时修筑临近西郭村的那面堤坝,确保百姓平安。

    让村民整体搬迁并不容易,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但凡有一两个村民不配合,搬迁的时间就会被无限期延长,负责此事的相关人员就会被责骂,说不准还会丢了乌纱帽。

    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他们不约而同选择了第一个方案,并且向朝廷申请了重修河堤的银两。

    徐亿年:“我知道了!河堤没有重修,朝廷下拨的银两被那些负责的官员们贪污了。”

    慕笙“啪”地打了个响指:“猜对一半!河堤重修了,并且征用了不少修筑河堤的百姓,把修筑河堤这事儿办得轰轰烈烈。为何大张旗鼓,轰轰烈烈?自然是为了向朝廷邀功。修筑河堤的银两的确是被贪了,但不是被当地的官员贪的,而是层层盘剥。”

    徐亿年:“盘剥了多少,慕姐姐知道吗?”

    慕笙:“朝廷拨的是白银八万两,经过层层盘剥,到县里时只剩八千两。”

    徐亿年伸着手指:“八万变八千,比我们还狠,就这也好意思骂我们是奸商?”

    韩先生:“八千两,修不了河堤吧?修筑河堤用的石头与一般石头不同,沙土里面还要掺糯米。劳工可以从百姓中征集,但百姓也得吃饭。就算是最差的窝窝头,一天下来,也得百十两银子吧?”

    “莫说八千两,八万两都不够。”徐亿年呲着牙摇了摇头:“这县令是怎么用八千两修筑河堤的,还大张旗鼓,轰轰烈烈,这是生怕旁人不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