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铸剑育人(第1/2页)
开封大捷的辉煌与敌后尖刀的悄然出动,并未让向拯民有丝毫松懈。
他站在武昌统帅部内,目光越过眼前欢庆的人潮,投向了更深层次、更关乎未来的问题。
几次大规模战役,尤其是开封那场旷日持久、尸山血海般的血战,虽最终以胜利告终,却也如同一次严苛而彻底的体检,无情地暴露了华夏护国军这支新生力量肌体上致命的隐疾。
胜利的光环之下,潜藏着足以致命的弱点。
一份份由各部呈递的战后总结和军情密报,沉甸甸地摆在向拯民的案头,字里行间透露出令人不安的信号,冰冷地陈述着胜利背后的代价与教训。
一份来自开封守军的详细报告写道:“……守城战中期,鞑子重兵猛攻西线,三号棱堡一度被其精锐死士强行突破,值守哨官当场阵亡,
副哨官临危指挥失措,堡内火枪手与长枪兵配合混乱,各自为战,防线岌岌可危。
若非堡内老兵王老根自发组织身边士卒,以血肉之躯堵住缺口,拼死反击,将敌死士逐出堡外,恐酿成棱堡失守、全线崩溃之大祸……”
统帅部内,柳明也拿着一摞民政方面的紧急文书,眉头紧锁,忧心忡忡地汇报道:“大统领,新近收复的豫南三县,情况堪忧。
派去的几位前明降官,要么尸位素餐,因循守旧,沿用前朝苛捐杂税旧制盘剥百姓,视新政如无物;
要么对咱们推行的‘均田令’、‘兴工商’之策阳奉阴违,甚至暗中阻挠,设置重重障碍。
百姓怨声载道,私下里愤懑言称‘不过换汤不换药’,对护国军之期望几近落空……”
向拯民闭目沉思,指节轻轻敲击着案几。这些来自前线与后方的奏报,如同碎片般在他脑海中拼接,勾勒出清晰的轮廓。
问题已经再清楚不过了:在军事层面,护国军极度缺乏懂得有效运用新式火器、具备现代战争理念与战术素养的合格军官,
尤其是直接指挥战斗、与士卒同生共死的基层军官;在行政层面,则严重缺乏真正理解并愿意忠实执行华夏护国军新政策、具有实干才能的基层官员。
士兵再勇敢无畏,若没有合格的带头人正确引领、科学指挥,便是一盘散沙的乌合之众,
再高昂的士气也会在混乱与失误中消磨殆尽;
政策再先进合理,若没有得力、可靠的执行者去贯彻、去落地,便是一纸空谈的文书,无法惠及百姓,更无法凝聚人心。
人才!合格、适用人才的极端匮乏,已成为制约华夏护国军进一步发展壮大、乃至争夺天下的最大瓶颈!这道无形的枷锁,比任何敌军都更令人窒息。
而与此同时,作为护国军核心的武昌城,却呈现出一种奇特的、与严峻形势形成鲜明对比的繁荣景象。
随着开封大捷的消息传遍四方,以及“华夏护国军”这面抗清大旗的树立,这里不仅涌来了四面八方的抗清志士和流离失所的难民,更吸引了大批精神上的逃亡者——那些在满清铁蹄下,誓死捍卫文化尊严的文人学士。
满清推行的残酷“剃发易服”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不仅是对肉体的摧残与侮辱,更是对数千年华夏衣冠文明的野蛮践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