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之手握古风闯京城

关灯
护眼
第二十四章书阁之内长议论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特呈于陛下御览。”

    说罢,身旁的太监快步走下台阶,接过诗稿,小心翼翼地呈递给女帝。萧月瑶接过诗稿,微微皱眉,目光逐行扫过,随着阅读的深入,脸上的神情愈发凝重。

    待看完最后一句,萧月瑶将诗稿轻轻放在龙案上,目光缓缓扫过群臣,声音低沉地问道:“诸位爱卿,对此诗有何见解?”

    武将出身的陈将军率先站出,满脸怒容,大声道:“陛下,这林夏简直胆大包天!竟敢在诗中诋毁我朝边防将士,污蔑朝廷边防政策。我朝将士们在边关出生入死,保家卫国,怎能容他这般造谣生事!依臣之见,应立刻派人将这林夏捉拿归案,严惩不贷,以法严惩,以儆效尤!”

    此言一出,部分大臣纷纷点头附和,认为林夏此举太过张狂,必须予以严惩。然而,以礼部尚书孙大人为首的一众文官却面露不同之色。

    孙大人出列,恭敬地向皇帝行了一礼,说道:“陛下,臣以为陈将军所言虽有维护朝廷威严之意,但未免太过草率。这《云漠关》组诗,臣也细细读过,诗中虽言辞激烈,可细细品来,所写内容并非毫无根据。云漠关地处偏远,边防之事向来复杂,近年来确实存在诸多问题,戍边将士生活艰苦,百姓也饱受战乱之苦。林夏以诗为谏,虽方式激进,但其心可鉴,或许是希望引起朝廷重视,改善边防现状。若贸然将其定罪,恐寒了天下文人之心,更让百姓觉得朝廷不愿直面问题。”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分成两派,文官们大多支持孙大人的观点,认为应借此机会整顿边防,而武将们则坚持要严惩林夏,维护朝廷权威,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朝堂之上一片嘈杂。

    萧月瑶静静地听着群臣的争论,脸色阴晴不定。良久,她抬手示意众人安静,缓缓说道:“朕深知云漠关边防之事干系重大,不可轻忽。这林夏虽因此诗,被贬到云漠关,却能以诗针砭时弊,勇气可嘉。但他未经查实,便贸然在诗中大放厥词,也有不妥之处。此事若处理不当,恐影响朝廷威望,也寒了将士们的心。”

    说到此处,萧月瑶目光转向一旁的宰相李大人,问道:“李爱卿,你乃朝中重臣,见识不凡,对此事有何看法?”

    李大人微微欠身,沉稳地说道:“陛下圣明。依臣之见,此事可分两步走。一方面,派人前往云漠关实地勘察,了解边防真实情况,若诗中所言属实,便即刻着手整顿边防,改善将士待遇,加强防御工事;另一方面,将林夏召至京城,陛下可亲自问话,一来考察其才学,二来了解他写诗的初衷,若他确有真才实学,且一心为国,不妨给予他一个机会,让他为朝廷效力,如此既能彰显陛下的宽宏大量,又能妥善解决此事。”

    萧月瑶听后,微微点头,沉思片刻后说道:“李爱卿所言甚是。就依你之计,吏部尚书,你即刻选派得力之人,前往云漠关调查实情,不得有丝毫隐瞒;另外,派人去寻这林夏,务必将他安全带到京城,朕要亲自见他。”

    众大臣纷纷领命,一场因诗而起的朝堂风波,暂时落下帷幕,可后续的发展,却如迷雾般笼罩在众人心头,无人知晓等待着林夏与云漠关的,将是怎样的命运。

    云漠关附近的小村舍里,林夏正坐在自家破旧的书桌前,借着窗外透进来的微弱光线,专心致志地研读着一本古籍。近日来,村子里的气氛变得有些异样,时不时有陌生人在村子里打听他的消息,村民们对他的态度也变得有些微妙,有好奇,也有担忧。

    林夏对此并非毫无察觉,但他一心沉浸在诗书之中,并未太过在意。直到这天,一位身着官服的差役走进他家院子,高声喊道:“你可是林夏?”

    林夏放下手中的书,起身迎了出去,礼貌地答道:“正是在下,不知官爷有何事找我?”

 &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