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救命!我吃了野菌子能通灵

关灯
护眼
第42章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第42章

死者名叫王海涛, 男性,22岁,身高1米68, 体重63公斤, 高中肆业。

B市刑警查在到他的就诊记录,掌握身份信息后, 立即追踪过去,前往他租住的地方。

那是一片房龄有几十年的老旧城中村,也是B市漂泊奋斗、囊中羞涩的打工人们最倾向的无奈之选。

王海涛就是其中一栋破楼里的居民。

可警察们进入他在6层西户的家中之后, 当场却有些傻眼。

因为, 他们并没有见到极度血腥的画面, 也没有闻到腥腐冲天的尸臭。

迎接他们的,是光洁如新的地板,以及浓烈的84消毒水味儿。

甚至, 原本就不认为王海涛家中是第一案发现场的几位警察,在进门之后, 就更觉得他是在其他地方遭遇不测, 被凶手杀人分尸的了。

但事出反常必有妖。

家中如此干净整洁, 也十分不对劲。

况且,他们还在接诊过王海涛的皮肤科医生那里了解到, 这位患者极不重视个人卫生。

来看病的当天,顶着杂乱无光泽、还带着头皮屑的半长发,扎着硬挺的小辫子,穿的衣服上也有一股难闻的尿骚味儿, 因此, 接诊的医生对他的印象特别深刻。

法医的鉴定报告上显示的也是如此:指甲粗糙未修,指甲缝儿里藏污纳垢, 两只手的小拇指指甲还留得很长。

这样一个邋里邋遢的人,又怎么会在家中进行如此细致的大扫除呢?

很快,现场勘查的痕迹检验科同事就有了新的发现。

他们在死者卧室的床角和地板砖上,检测到了血迹。

狭小的房间之内也被打扫得一尘不染,里面充斥着刺鼻的消毒水味,由于窗户封着,还没有挥发殆尽。

但即使擦除清理得再怎么干净,犯罪现场遗留的痕迹,也逃不过现代科学手段的追踪。

鲁米诺试剂会让消失的血液无处遁形。

痕检科的刑警拉上窗帘,蹲在床边,盯着地上发光的痕迹仔细勘查。

“……卧室里很有可能是王海涛死亡的第一现场,但绝对不是分尸的地方。”

话音刚落,两位在浴室里进行检测的同事也有了结果。

他们那边发现的血迹并非在地上,而是在墙面的瓷砖上。

大面积喷射状血液……应该是王海涛还没死亡的时候,被凶手用斧子劈砍肢体而产生的。

几位警察拎着箱子,继续在客厅以及卧室到洗手间的过道上进行检测。

果真又发现了几处被擦拭过的血液。

死者是在卧室里首次遇害,随后被凶手一路拖拽至洗手间内,最终才完成分尸的。

可这一推断,却有着很多的疑点和矛盾之处。

王海涛租的这片城中村,几十栋楼的入住率极高,说是人满为患都不为过。

所以,无论凶手是在白天作案,还是在晚上作案,附近的房子内都会有人在家中待着。

这里的室内面积一般都是八九十平左右,隔音效果还很差。

如果其中一间房子内发生了杀人案,即便死者在遇害过程中没能够发出求救和痛呼声,光是凶手用斧子劈砍骨头分尸的巨大动静,也会引起临近租户的注意。

但王海涛已经死去三天了,他的邻居们愣是没有察觉到不对劲的地方从而报警。

至于更大的疑点,还是在凶手的作案过程上。

假若死者真是如推断的那样,在洗手间内惨遭分尸,那为何只有墙上喷溅了大面积血液,地面的瓷砖上却不曾检测到任何痕迹?

“可能是凶手事先在地上铺了什么防水层?”有人提出了猜测。

毕竟洗手间逼仄狭小,面积不大,随便带两层塑料布进来,就能把瓷砖给盖得严严实实。

可随即又被其他刑警提出了异议。

“带进来的确是不成问题,那要是带出去呢?”

塑料布也好,防水层也好,叠起来塞进背包里轻而易举。

但凶手要是再想把用过的、沾满鲜血的东西带出去,那就不是什么简单的工作了。

因为,整个案发现场里,需要被处理掉的不单单是铺在洗手间地面上的防水层,更多的,则是凶器斧头,是死者本人被砍碎的肢体尸块,以及王海涛的那一颗—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