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白处作了些眉批、脚注,我看到兴致浓时,也诌了几句感想写上。这感觉像与作者、与和之后的读者隔空对话、讨论,或激烈,或平静。
我是个俗人,注定平庸、无法超脱俗人的七情六欲,可又厌恶自己骨子里那些无法超脱的卑劣与龌龊,痛恨自己眼高手低,想而不可达,分裂仅在一念间。读《人与永恒》时,我却得到了某种宽慰,在平和宁静的氛围里,仿佛自己也没有那么可恶可恨了。
我不是博闻强识、过目不忘之人,书中喜欢的、有所感触的句子有好多,摘抄些下来,待日后回味,可能又另有一番感触。
《人与永恒》摘抄:
我们读英雄探宝的故事,吸引我们的并不是最后找到的宝物,而是探宝途中惊心动魄的历险情境。寻求意义就是一次精神探宝。
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包括弱点。
鼾声、响屁、饱嗝……这些声响之所以使人觉得愚蠢,是因为它们暴露了人的动物性的一面。
痛苦和欢乐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最可悲的是生命力的乏弱,既无欢乐,也无痛苦。
人大约都是这样:自己所爱的人如果一定要失去,宁愿给上帝或魔鬼,也不愿给他人。
爱和理解并不能使人原谅,而只是使人容忍。超脱才使人原谅,因为超脱就是原谅一切。
爱是苛求的,因为苛求而短暂。爱不是交换,然而一种没有回报的爱是不能持久的。哪怕是一块炽燃的炭,在冷空气中也会自行熄灭。
一切迷恋都凭借幻觉,一切理解都包含误解,一切忠诚都指望报答,一切牺牲都附有条件。
孤独是人的宿命,爱和友谊不能把它根除,但可以将它抚慰。
学会孤独,学会与自己交流,听自己说话——就这样去学会深刻。当然前提是,如果孤独是可以学会的话。
性格孤僻属于弱者,心灵孤独属于强者。两者都不合群,但前者是因惧怕受到伤害,后者是因为精神上的超群卓绝。
人不可能永远真实,也不可能永远虚假。承认虚伪本身仍是一种虚伪。
……
在那段迷茫、彷徨、生命力乏弱的日子里,在向周遭寻不到答案的日子里,我看了许多被老师家长们定义为浪费时间、不务正业的“闲书”。这些与应考无关的“闲书”给予的精神慰藉与滋养,在之后许多年里,时而会跳出来发挥些许作用,而那些经年累月苦读的“正经书”在我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开始,便陆续从我生命中退场。
什么是真正的浪费时间、不务正业?站在人生的长度看,没有浪费时间一说,你花费的每一分钟都会在你身上留下印迹,成为塑造你、使你成为“你”的工具。从宇宙角度看,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徒劳的浪费时间。人们努力在这世间留下痕迹,但痕迹终究会被时间抹平,只要时间足够长。
我们总是功利地为达到一个目标付出时间、金钱和行动,可短期小目标又时常与大目标或后续目标背道而驰。年轻时以健康换金钱地位,年长后用金钱买健康,我们辗转往复,只为完成当下的目标,没有绝对的对错,道理只是用来自圆其说的工具而已。
曾经,我一直在寻找活着的“意义”,后来发现没有“意义”,人仍会活着。也许,没有意义就是意义;也许,存在就是“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