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抗战之我是一个工业人

关灯
护眼
第四十一章:这枪管,真扛造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试枪场上。

    一挺一半新的ZB26捷克式轻机枪被架到了发射位上。

    之所以说这挺机枪是一半新的,因为这挺机枪除了枪管之外都是旧的。

    一挺机枪磨损最快的就是枪管。

    其次就是导气活塞、撞针和弹膛,也就是子弹爆炸燃烧的地方。

    今天这次测试,就是为了测试这第一根,用挤压法挤压出来的轻机枪枪管是否合格。

    这根枪管被挤压成型后,又经过校直、精车、淬火、磷化、镀镍等工序后才算是完成。

    现在也没有什么太好的测试手段,也不能大量的使用子弹射击去实验。

    只能通过连续射击后,通过观察枪管内部镀层是否有烧蚀脱落。

    通过敲击听声音,判断枪管内部,是否因为连续射击而产生裂纹。

    如果没有什么变化,那就可以用了。

    这个时候想用什么探伤仪、X光机等探伤工具,那是想都不要的事情。

    而测试子弹也不会太多,两百发子弹的连续射击,基本上也就够了。

    这些子弹,陈常在还是能够拿出来的。

    十个装满二十发子弹的弹夹,整齐的摆在了地上的,两个长方形的柳条篮子里。

    机枪射手操作机枪,副射手负责供弹。

    “预备”

    测试场上,第三独立团机枪连的连长,亲自负责测试指挥。

    一个机枪排长,负责担任主射手。

    “开火”

    随着连长的命令下达。

    机枪排长,这个经验极其丰富的优秀射手,开始扣动了扳机。

    “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

    除了开始两个三发点射,确定基线之外,剩下的全都是进行着连发射击。

    一个弹夹中的二十发子弹很快就被发射一空,排长快速的下了空弹夹,接过来副射手递上来的新弹夹上弹。

    排长上弹、拉枪栓,动作一气呵成毫不停顿,继续开火。

    这时陈常在和刘政委,以及何政委还有枪械厂的赵厂长,全都在后面拿着望远镜,看着四百米外的,一个两米乘两米的巨大靶板。

    之所以用这么大的靶子,是为了测试四百米外,连续射击时子弹的分布情况。

    在四百米外,如果是肉眼看一个身高一米七的人。

    那么他在你的眼中。

    这个人的大小相当于你伸直胳膊,看你手上拿着的一个2.7毫米大小的小东西。

    大概比家里用的筷子圆头那边还要小一点。

    所以看两米的东西也没大多点。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