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手里的针,教她们如何选针、如何磨针,用瓷碗底、如何用顶针保护手指。
没有责备,只有耐心,没有嫌弃,只有鼓励。
老匠人们用最朴实的语言和最直接的示范,将她们积累了一辈子的手上功夫,毫无保留地传递出去。
那些原本因为做不好而沮丧的妇女,在老师傅手把手的教导下,眼神从迷茫变得专注,手上的动作也渐渐有了模样。
朵朵也跟着霍母去了一个点。
她不会教缝纫,但她会画画。
坐在小板凳上,画下大娘教阿姨的温馨画面,画下阿姨们认真学习的样子,画下缝好的漂亮口水巾。
她把画送给阿姨们,奶声奶气地说:“阿姨加油!缝好了给小宝宝用!”
匠人下乡的效果立竿见影!
几天后,新收回的半成品质量显着提升!
虽然还达不到工坊老师傅的极致水平,但针脚平直了,线头藏好了,基本要求都达到了!
更重要的是,妇女们的信心回来了,笑容也回来了。
沈静文看着质检报告上越来越多的“合格”章,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这场由几根歪扭针脚引发的危机,在清河村老匠人们“师徒心授”的温暖力量下,终于被稳稳地化解。
针尖虽小,却承载着千钧信任。
作为一个从商多少年的人,太知道这信任好丢不好建的道理了!
何况,这不仅是对订单的承诺,更是对“粉黛”品质的坚守,以及对那些散布在乡间、渴望用双手创造价值的妇女们的责任。
当王大娘布满老茧的手握住年轻媳妇颤抖的手时,传递的不仅是技艺,更是“粉黛工坊”扎根乡土、共同成长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