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朝首辅,老朱说大明没我得散

关灯
护眼
第17章唯一造反成功的王爷,他爹看了都说好!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朱棣深深一拜,拜下的,是君臣之义,更是知己之托。

    也就在这一刻,天幕上的画面,悄然转变。

    密室的三道人影淡去,取而代之的,是金碧辉煌的南京皇城。

    画外音变得客观而冰冷。

    【燕王朱棣的决心,并非一日铸就。

    事实上,在建文帝登基之初,整个大明的政治风向,早已为这场叔侄相残的悲剧,埋下了最深的伏笔。】

    【削藩。】

    【这个议题,在建文帝的朝堂之上,呈现出了罕见的共识。】

    画面一转,出现了胡惟庸案、蓝玉案血流成河的场景。无数功臣宿将被押赴刑场。

    【历经洪武朝数次大狱清洗,开国勋贵集团已十不存一。

    而幸存的武将群体,在太祖皇帝“片板不得下海”的禁令与频繁的军政改革中,早已丧失了所有话语权。】

    【建文帝又大肆给文职提升阶位,朝堂,彻底成了文官的天下。】

    “!!!”群臣哗然。

    蓝玉、李善长、汤和等一群国公们瞬间脸色变得惨白!

    一股灭顶的恐慌萦绕上每个人的心头,他们这群战功赫赫、忠心耿耿的老将们,竟然都将成为被清洗的目标?

    而就在这时,天幕上,浮现出几个文士的身影,方孝孺、齐泰、黄子澄。

    他们正围着年轻的建文帝朱允炆,慷慨陈词。

    【以方孝孺、齐泰、黄子澄为代表的文官集团,基于“强干弱枝”的儒家治国理念,几乎一致主张削弱藩王势力。

    对他们而言,这不仅是巩固皇权,更是实现儒家政治理想的关键一步。】

    【唯一的问题是,先削谁?】

    【而建文帝,犯下了他一生中最大的错误。他太信任这群只会纸上谈兵的腐儒了。】

    这话,让朱元璋感同身受。

    “看看!咱说啥来着!这帮读书人,除了会动嘴皮子,还会干什么!治国要是靠他们,咱这江山早亡了!”

    朱标沉默不语,只是搀扶着自己老父亲的手,又紧了紧。

    爹你可闭嘴吧!

    如今的当务之急,是该怎么安抚这群躁动的开国功勋们。

    【而木正居,之所以放弃那唾手可得的丞相之位,也正是因为他透过建文帝,看到了背后那群庞大的,且已经无可救药的文官集团。】

    【他看到了一个被书生们的空想所绑架的帝国,正滑向深渊。】

    天幕上的叙述,仍在继续。

    【形势似乎已经到了极其严峻的地步,建文帝手握天下大义,雄兵百万。

    但朱允炆或许怎么也想不到,在这老帅逝去,将星黯淡的建文朝,他将要面对的,是彼时整个大明王朝,最能打仗、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