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王爷的暴躁小丫头

关灯
护眼
第69章 宋翊献策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太子的方案彻底失败,河南等地灾情越来越严重。

听说饿殍无数,百姓名不聊生,对朝廷更是怨声载道。

虽然农民起义,很快被朝廷镇压,但百姓的灾苦,也牵动了许多人的心。

宋翊更是如此,没想到自己所有的担心都成了事实。

河南等地发生蝗灾,是有规律可循,这是天灾。

但用生石灰治蝗虫,却是人祸。

原本宋翊以为,朝廷上会有能人志士,一定能想出治理蝗虫的好方法。

没想到结果却变成了这样。

就在宋翊忧心忡忡之际。

某天,真王朱熹将宋翊叫到了书房里。

宋翊心中有些猜想,王爷召唤肯定与蝗灾有关。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书房内,朱熹坐在花梨木雕云龙纹书桌前,桌上磊着书籍茶具。

宋翊步入书房,屋内已经有不少官员及门客。

原来,当日王府凉亭里的事情,已经有消息灵通人士得到消息。

更是知道真王府内有一灵巧的丫头,当日已经预言会有虫灾。

真王朱熹知道隐瞒不了,更没有想过要从中阻拦。

于是,经与下属商议后,叫来宋翊,当面问询。

宋翊进屋,屋内众人整齐划一,回首而望。

见进来的是一位削肩细腰,个头高挑,顾盼神飞的清秀丫头。

并不是想象中那样,也没有三头六臂,异于常人。

宋翊上前朝朱熹行礼。

朱熹点头颔首,然后将宋翊介绍给屋内各位大人。

“诸位,这就是本王府上的宋翊丫头。”

“宋翊,河南等地蝗灾四起,百姓生活艰苦。

朝廷虽然已经竭力救灾,但仍杯水车薪,远水解不了近渴。

各位大人知道你对蝗虫危害有些了解,特意登门求解。

你若真的有治虫良方,还应知无不言”

朱熹说完,屋内列位都起身求问,颇礼贤下士。

宋翊面对如此慎重其事,心中也十分忐忑。

“奴婢只是一介女流,对朝中大事知之甚少。

当日也只是随口一提,如今各位大人这样倚重,这让奴婢”

宋翊有些犹豫,这局势已经不受控制。

当日她也只是想到水、旱交替就极有可能有蝗灾跟随,所以,没有多想,就说了出来。

现在河南等地已经蝗灾泛滥,再加上太子的糟糕政策,已经雪上加霜。

如果,她再出头,会不会引火上身?

而且,朝廷上下都无人有良策,她却能有办法治虫。

这不是打了整个朝廷的脸吗?

宋翊的顾虑不无道理。

朱熹也从宋翊的欲言又止,看出了她的担心。

朱熹并没有强迫宋翊献计,反而,不顾其他人焦急,老神在在喝着杯中的茶。

屋中大臣,都是人精,听宋翊欲言又止,知道她在担心什么。

但河南百姓却等不了,多等一日,就多受一天的苦。

此次,太子一党先扬后抑,二皇子一羽作壁上观。

苦的只能是百姓而已!

他们这些都是朝中老臣,也是朝廷中立势力,更是以真王马首是瞻,从不掺和太子和二皇子之争。

其中,有仁德之士抱着一线希望,恳请宋翊道“姑娘,事关重大,百姓疾苦,还请姑娘仗义执言,若有治虫之法,也是为朝廷解难,为百姓谋福。”

接着,众人拥护不已。

宋翊心中也有忧民之心,若虫灾不赶紧治理,耽误了耕种,等冬天来临,不知道会死多少人。

宋翊心中游移,思虑再三,最后咬了咬牙,决心为了百姓放手一搏。

也终于开口说道“各位大人都是国之栋梁,奴婢人微言轻、口笨拙舌,若言辞谬误,还请各位大人海涵”

“奴婢从古籍杂志中看过,凡水、旱交替之地,必有蝗害为祸。

蝗蝻已孵,成为飞虫,随风飞跃,可跨千山万水。

若不及时治理,必定危害周边城郭。

到时青黄不接,路有饿殍,只会成为人间炼狱”

“姑娘说得即是”

屋内众人点头如捣蒜,纷纷应和。

宋翊心中信心大炽,整理了一下思路,继续说道。

“奴婢听闻太子之法,让人在土里掩埋石灰杀虫。

虽然石灰有杀虫之功,却对农民土地也荼毒深重,这是饮鸩止渴的办法,实属下下之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