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秦始皇帝能够听到我心声

关灯
护眼
完结感言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当我在昨日敲下“全书完”

三个字的时候,浑身是颤抖的。

这本书。

其实一开始的背景并非是定在大秦,也并非是要写秦始皇。

这位伟大的千古一帝。

是很难把握那个度的。

读者三三觉得我把始皇帝写得有点仁慈的老人家的感觉。

当然,三三说得很对。

还有一些人说我在抹黑始皇帝

其实我感觉并没有。

反而还对始皇帝的性格进行了一定的回护。

历史上的秦始皇,可不是小说中的那般对主角亦或者对李斯啥的一再仁慈。

他是一位雄才大略,杀伐果断的人。

可以说,他的威严是靠杀伐树立起来的。

年幼的他,返回秦国。

在皇宫中有嫪毐跟他母后祸乱内廷,朝廷上吕不韦窃神器而自重。

这是何等的挑战?

若他单单如某部电视剧中的优柔寡断的形象,早就被兄弟成蛟给挤兑下去了。

所以,对于秦始皇,我在书中都是以始皇帝或者其本名来代指,未曾用过现如今的什么“政哥”

一方面,书开始的时间是秦始皇三十四年六月左右,距离三十七年七月驾崩还有三年时间。

喊他政哥,年龄上是不符合的。

其次,就是上述提到的,秦始皇是一个严肃的人,换言之,他总是喜欢板着一张脸,不苟于言笑。

对于这种不太严谨的称呼,他老人家肯定是不太喜欢的。

当然,这就扯远了。

我在写这本书之前,是某关于大秦电视连续剧的剧迷,从第一部到不伦不类的后宫收官之作,都有涉猎,并且还研读了原著。

参照了些许史料,如《史记》等等。

至于书中的谬误,比如“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个似乎是明代出现的。

但大秦也却是有“王上万年”

的些许称呼。

所以,我也就将错就错。

这个对于剧情的推动不是很大,但是有部分考据读者因此而提出质疑,我表示深感抱歉。

还有始皇帝自称“寡人”

居多,或者用“孤”

,对于“朕”

这个词汇,多见于书面语,也就是诏令的时候才会使用。

其次再就是诏书问题,大秦是御史大夫和丞相共同掌握诏书下达的一个流程机制以及中车府和一些內侍机构也会参入进来,流程很复杂。

所以,历史上的赵高篡改诏书,是直接说服了丞相李斯,就可以绕开御史大夫篡改成功。

我为了避免流程太复杂,在书中就单单提到了御史大夫和丞相。

还有赵高的身份,我之前写的时候就只参照了《史记》,赵高是赵人,没想到司马迁还有个记载,说赵高是大秦宗室。

所以我在书中设定的就是,赵高是大秦的皇室,但却是赵人。

仔细一推究一下,这个也很符合赵高为什么后面对大秦进行破坏,否则他好好的大秦宗室,他为什么要颠覆大秦江山?

这不是蛋疼吗?

啊呸,他没有蛋!

其次,大秦的法律,秦始皇时期的法律,我参照了睡虎地秦墓竹简。

里面的法令并非是司马迁所提到的那般。

是所谓的严刑峻法。

但其中的细则颇多,太过于细化了法则,让大秦百姓人人自危,生怕自己会突然触犯到法令。

这也是秦法中最为人所苛责的部分。

至于严刑峻法。

我推测是胡亥搞出来的,这一点,在《史记》中有所体现,比如最出名的陈涉世家中有这么一句“二世元年七月失期,法皆斩。”

这句话与秦始皇时期出土的法律有所不同,一开始,是我觉得司马迁写错了。

但后来看了相关的学术论文,这才有所理解。

那就是胡亥上台之后,对秦法进行了一定的修改。

当时,赵高为了回馈李斯帮助他一起篡改诏书,就按照了李斯治国思想推行了比秦始皇时期更加严酷的法令。

所以,胡亥在位三年,大秦就灭亡了,这是有原因的。

不能说司马迁为了抹黑而抹黑,这一点也可以参照汉武帝时期的相关法令,就可以明显地判断出来。

这本书所出现的谬误,很大一部分,都是能够避免的,但我并没有完全避免掉,这是我的问题。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