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中渐渐放出光来:“先生此言……另辟蹊径,却合医理!老夫拘泥于‘痨瘵’之名,竟未思此变通!妙啊!”
王执事在一旁微微颔首,对陈实这份不盲从、敢于基于细致观察提出新解的能力,愈发欣赏。他并未直接肯定,而是对刘济民道:“可依陈实所言,拟方一试。以观后效。”
新的希望,在那汉子和老妇眼中重新点燃。他们千恩万谢地拿着刘济民根据陈实思路调整后开出的药方离去。
这一幕,被排队的乡民和周围的弟子看在眼里。连镇上有名的刘老先生都束手无策、判定“没治”的“肺痨”,这位年轻的陈先生竟能提出新的治法,还得到了王仙长和刘老先生的认可!
陈实没有施展什么惊天动地的“仙术”,但他凭借更系统的问诊、更严谨的逻辑分析和敢于挑战定论的思维,在专业领域内,赢得了同行与病患更深层次的敬重。
整个上午,陈实都处于高度忙碌之中。他不仅要处理病患,还要分神尝试维持那昨晚初窥门径的“被动修炼”状态。在专注问诊、检查时,他无法分心,但每当有短暂的间隙,比如等待病人描述病情、或者书写药方的片刻,他便努力将心神沉潜下去,试图找回那种内息如同背景音般自行流转的感觉。
过程依旧艰难。十次尝试,九次失败。心神极易被外界的嘈杂、自身的思绪打断。但他锲而不舍,如同最耐心的工匠,一次次地失败,又一次次地重新开始。
快到午时,他处理完一个猎户被野兽抓伤的伤口后,趁着低头清洗双手的短暂空当,再次凝神尝试。
这一次,或许是因为持续的加练带来了一丝惯性,或许是因为身心在忙碌中达到了一种奇特的平衡,就在他指尖浸入清水的刹那,那种玄妙的感觉再次降临!
虽然依旧微弱,但他清晰地感知到,丹田内息在他没有主动引导的情况下,正随着他平稳的呼吸,极其缓慢而持续地温养着附近的经脉。这种感觉只持续了不到三息,便被下一个上前问诊的乡民打断。
但陈实心中却充满了振奋。两次成功的体验,证明这条路绝非虚妄! 虽然距离“常态”还遥不可及,但这确凿无疑的进步,给了他无穷的信心。他隐约感觉到,随着这种状态的巩固,他的内息似乎变得更加“听话”,也更具“韧性”,这或许就是量变引发质变的前兆。
午间歇息时,王执事看似随意地走到陈实身边,目光在他脸上停留片刻,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却如惊雷般在陈实耳边响起:
“《全真大道歌》第二层‘通络’,旨在贯通十二正经,使内息如溪流汇川,循环往复。你近日气息运转,似拙实巧,绵绵若存,已得‘勿忘勿助’之三昧。根基渐厚,水到渠成之时,或可开始涉猎‘动中求静’之法,于行立坐卧间,亦能锤炼真气,不滞于形。”
陈实心中剧震!王执事这番话,分明是看出了他正在摸索“被动修炼”的门径,并且给予了肯定的指引,甚至点出了下一阶段的修炼方向——“动中求静”!
意味着他目前的探索得到了师长的认可,并且为他打开了通往更高修炼法门的大门。这“动中求静”之法,显然比他自行摸索的“背景程序”更为系统和高明,很可能涉及更高深的内功心法或是华山派某种独特的筑基技艺。
“弟子愚钝,谢王师指点!”陈实强压下心中的激动,恭敬行礼。他知道,通往更高境界的道路,已然在王执事这句看似随意的话中,悄然显现。他需要尽快将“通络”之境修炼圆满,才能正式踏上那条“动中求静”的康庄大道。
下午的义诊,陈实感觉自己的心思更加沉静,那“被动修炼”的尝试,似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