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七零年代:拒娶厂花后我成大国工匠

关灯
护眼
第一百四十二章 针锋相对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翻开那份《五年规划草案》,不疾不徐地说道:“王司长,关于制造设备的问题,我们确实做了一些摸底工作。”

    他没有说规划,而是用了摸底这个词,一下子就显得务实了很多。

    “光源,我们联系了京城电光源研究所,他们表示,高压汞灯技术我们是成熟的,只是在光场匀化上需要攻关,但他们有信心在半年内拿出方案。”

    “透镜组,长春光机所的同志告诉我们,他们当年为两弹一星工程磨过高精度透镜,虽然现在设备有些老旧,但技术和人才都还在。只要任务下达,他们可以立刻重启项目。”

    “至于您最担心的精密工件台,”孙宇的目光转向了刘天柱。

    刘天柱清了清嗓子,这个粗豪的汉子在这种场合说话还有点不习惯,但他站起来,声音洪亮如钟:“报告各位领导!我们联系了沈阳第一机床厂,他们厂里有位叫杨卫国的老工程师,是当年从德国留学回来的,专门搞精密传动。他听了我们的想法,拍着胸脯保证,只要材料跟得上,他能带队给我们攒出达到微米级移动精度的工件台!他还说,这玩意儿,德国人能搞出来,我们中国人凭什么不行!”

    刘天柱的话,带着一股工人阶级特有的质朴和豪情,让会场里沉闷的气氛为之一振。

    孙宇接着补充道:“除此之外,我们还找到了能生产高纯度三氯氢硅的化工厂,能制造高精度温控器的仪表厂……这些,都是我们的底气所在。我们不是在空想,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这两个月腿都快跑断了,就是要把这些星星之火,一个个从全国的角落里找出来!”

    李伟业总工看着自己这几位爱将,眼中泛起一阵湿润。他挺直了腰杆,补充道:“各位,我们的方案,不是要一步登天,去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我们的目标很卑微,就是先解决有无问题。用我们自己的设备,哪怕它很简陋;用我们自己的工艺,哪怕它很落后;生产出我们自己的芯片,哪怕它的成品率只有百分之十,性能只有别人的几分之一!但这是我们自己的孩子!我们可以打他骂他,但我们能看着他一点点长大!买来的孩子,再好,终究不是自家的,人家说抱走,你就只能干瞪眼!”

    一番话,情真意切,掷地有声。

    会场里,许多老专家、老领导都动容了。他们想起了当年在何等艰苦的条件下,研制出“两弹一星”的峥嵘岁月。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刻在他们骨子里的。

    王成栋的脸色变得极为难看。他没想到,对方的准备竟然如此充分,把一个看似天方夜谭的计划,用无数个具体详实、可以追溯到人名的细节给填充得有血有肉。他精心准备的炮弹,仿佛都打在了棉花上。

    他深吸一口气,知道必须下猛药了。

    “好,说得很好!精神可嘉!”王成栋忽然鼓起了掌,脸上换上了一副痛心疾首的表情,“我几乎都要被你们的爱国热情给感动了。但是!我们是决策者,不能只凭一腔热血!我们还要算经济账,算时间账!”

    他从自己的公文包里,拿出另一份文件,重重地拍在桌上。

    “这是我这次去日本,与NEC公司草签的一份引进意向书!”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

    王成栋得意地看着众人的反应,缓缓说道:“NEC公司承诺,向我们出售一整条三英寸晶圆生产线,包括全部的光刻、刻蚀、扩散、封装设备,并负责安装、调试、培训我们的工人。总报价,一千万美元。他们保证,十八个月内,我们就能生产出性能稳定可靠的CPU!”

    他环视全场,声音充满了无法抗拒的诱惑力:“同志们,你们选吧!是选择一个飘在天上的、需要五年甚至十年、耗资无法估量、最后结果很可能是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