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山饭店回到青华园时,已是夜深人静。
郑昊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在梧桐叶片正浓的校园小径上,路灯昏黄的光斑洒在青石板路面上,偶尔有晚归的学生匆匆而过,脚步在夜空中显得格外清晰。
刚刚结束的那场会议虽然取得了胜利,但郑昊心里清楚,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而且,现在有了更现实的问题需要考虑——生活。
回到815项目组的宿舍楼,郑昊轻手轻脚地推开门。室友周煜正在灯下整理着实验数据,听到动静抬起头来。
“回来了?会议怎么样?“周煜压低声音问道。
“通过了。“郑昊简单地回答,然后在自己的床边坐下,开始计算着自己的经济状况。
项目组的工资虽然不低,但在北京这样的地方,想要过得宽裕一些,还需要想想别的办法。特别是如果要考虑买房子的话,现在的收入还远远不够。
好在他还有一条稳定的外快收入——德语翻译。该来到这里不久,他通过秦志处长的介绍认识了外语系德语教研室的蒋明德教授,凭借扎实的德语功底接了几单翻译任务,报酬还相当不错。
“看来又该去蒋教授那里看看有没有新任务了。“郑昊心中盘算着,上次翻译的那篇德语期刊已经完成一个多星期了,想必蒋教授那里又积累了不少新的工作。
第二天上午,郑昊换了一身干净的白衬衫和蓝色工装裤,骑着借来的二八自行车,再次向外语系的方向驶去。
外语系坐落在园子的西北角,那栋青砖灰瓦的二层小楼他已经很熟悉了。楼前小院里丁香和槐树依然茂盛,几个学生正在晨读,朗朗的外语声在晨风中飘荡。
郑昊把自行车停在老地方——那棵大槐树下,熟门熟路地走向德语教研室。
“咚咚咚。“
“请进。“
推开门,一股淡淡的书香味扑面而来。宽敞的办公室里,书架林立,各种德文原版书籍摆得整整齐齐。靠窗的位置,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教授正在伏案工作,桌上摊着厚厚的字典和密密麻麻的手稿。
“蒋教授,您好。“郑昊礼貌地打招呼。
老教授抬起头来,脸上立刻露出了熟悉的笑容:“郑昊同志!你来了,快坐快坐。“
蒋教授放下手中的钢笔,指了指对面的椅子:“上次你翻译的那篇德语期刊质量很不错,我们系里的几个老师都很赞赏。今天是来看看有没有新的翻译任务吗?“
“是的,“郑昊在椅子上坐下,“趁年轻想多赚钱,让爸妈过个好日子。“
“太好了!“蒋教授眼睛亮了起来,“我们这里正好积压了不少德文资料需要翻译,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人手。你来得正是时候。“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被推开了,一个二十出头的女学生走了进来。她中等身材,齐肩短发,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学生装,戴着一副细框眼镜,脸上带着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培养出来的清傲书卷气。
“蒋老师,您要的那本《歌德诗集》我找到了。“女学生说着,把一本厚厚的德文书放在蒋教授的桌上,然后好奇地看了郑昊一眼。
“啊,小林来了。“蒋教授介绍道,“这是我们德语系三年级的学生林雪梅,我的关门弟子,德语成绩是全系第一。小林,这位就是我跟你提过的郑昊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