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他知道,改革的道路从来都不会平坦,但为了大明的强盛,这些阵痛是必须要经历的。
乾清宫内,苏宁听着平安的汇报,满意地点点头。
“你做得很好。郭英那边,不必太过苛责。这些老将为大明朝立下汗马功劳,如今看着时代变迁,心里有些落差也是难免的。”
“陛下圣明。”平安躬身道,“只是改革确实触动了不少人的利益,臣担心……………”
“不必担心。”苏宁打断他,“只要方向是对的,就要坚持走下去。记住,我们不仅要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更要建立一支有灵魂的军队。”
他走到地图前,指着辽阔的疆域:“未来的大明,需要的是既能保卫国土,又能理解新政的新式军人。这条路,我们必须走下去。”
窗外,夕阳西下,将紫禁城的琉璃瓦染成一片金黄。
在这片金光中,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大明军队中悄然进行。
时值初冬,南京城飘起了细雪,紫禁城的金顶朱墙覆上了一层素白。
然而,在这片静谧之下,一般足以改变时代的力量正在皇城一隅的“皇家商行”内澎湃涌动。
“陛下!陛下!”一名小太监顾不得礼仪,气喘吁吁地闯入乾清宫,脸上因激动而涨得通红,“皇家商行......总管求见!说是......成了!”
正在批阅奏章的苏宁笔锋一顿,墨点在宣纸上涸开一小团。
他立刻意识到了什么,猛地站起身:“快宣!”
片刻后,皇家商行总管吴徵几乎是踉跄着进来的。
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太监,此刻竟像个孩子一样,官帽歪斜,袍角沾满了油污,双眼却亮得吓人。
他手中紧紧捧着一个用黄绸覆盖的物件,身后跟着同样激动不已的几位工匠和锦衣卫。
“陛下!天佑大明!天佑大明啊!”吴徵声音颤抖,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双手高高举起那物件,“臣等......幸不辱命!依照陛下所赐‘天书’图样,这......这内燃机,成了!”
苏宁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中的狂喜,快步上前亲手扶起吴徵,揭开了那层黄绸。
黄绸之下,是一个结构复杂、由金属铸造的精巧造物。
它体积不大,却充满了工业时代特有的力量感与几何美感。
气缸、活塞、连杆、曲轴......
虽略显粗糙,但已然具备了内燃机的核心形态,表面还带着刚刚调试过的余温与机油气味。
“好!好!好!”苏宁连说三个好字,手指轻轻拂过冰凉的金属表面,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仔细与朕说说!”
吴徵努力平复着呼吸,开始详细禀报:“回陛下,此物之原理,全赖陛下指点。我等依‘天书‘所示,反复试验,终是攻克了气缸密闭与点火两大难关。未用陛下曾言的‘橡胶”,而是以精钢配合浸油软木,多层嵌套,解决了气密
之困。点火装置,则借鉴了燧发枪之理,加以改良,于气缸内精准引燃油气混合物......”
他指着机器上的几个部件,如数家珍:“此乃化油器,可将火油雾化,与空气混合;此为飞轮,可保运转平稳......半个时辰前,此机已成功连续运转一刻钟,输出之力,远超十匹马!且只需持续供给燃料,便可不知疲倦!”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