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掩对矮大娘的敬佩之情。
在龙王镇,能精准挑选肉品部位,也是一种令人钦佩的本事,这需要对肉品有深入的了解和丰富的经验。
人群中,一位年轻的屠户满脸羡慕地说:“我得多跟矮大娘学学,这选肉的本事可不是一朝一夕能练就的。”
说罢,还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
他刚刚入行不久,对很多技巧都还不熟练,看到矮大娘的本事,心中充满了向往。
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屠户则走上前,笑着对年轻屠户说:“别光羡慕,这都是长年累月积累的经验,你多用心,以后也能有这本事。“
老屠户的话语中带着鼓励,他希望年轻一代能传承这些技艺,让龙王镇的屠户手艺发扬光大。
汪二爷笑着接过话茬,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大姐这眼光,堪称一绝!我这后腿肉,瘦肉多、肉质紧,不管是红烧,让肉吸收浓郁的酱汁,变得色泽红亮、香味四溢;还是炖煮,让肉的鲜味充分释放,熬出一锅鲜香浓郁的肉汤,都滋味十足,令人回味无穷。
三斤哪够?不如把头刀和二刀的坐墩儿都要了,只割三斤,可就亏大啦!”
他的话语既赞美了矮大娘的眼光,又巧妙地推销着自己的肉品,试图让矮大娘多买一些,言语间充满了热情与真诚。
为了证明自己的话,他还拿起旁边的一块肉,详细地介绍起不同烹饪方法的特点,甚至说起了龙王镇流传的特色肉菜做法。
他讲得绘声绘色,仿佛那些美味佳肴就在眼前。
他讲述着“红烧肉三焖三收汁”的秘诀,如何控制火候,如何调配酱汁,才能让肉肥而不腻、入口即化;
以及“清汤炖肉如何保持原汁原味”,要选用什么样的锅,加入哪些简单的调料,才能让汤清肉香。
听得周围人津津有味,不少人还暗暗记下这些烹饪技巧,打算回家一试。
矮大娘轻轻摇头,婉拒道:“买多了吃不完,浪费可惜。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粮食肉类皆来之不易,不可随意浪费。”
她的话语中,透露出对食物的尊重与珍惜,这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观念,也是她多年来一直坚守的原则。
说着,她还看向旁边的一个小孩,那小孩正拿着一个馒头,不小心掉在了地上,她温和地说道:“孩子,捡起来,擦擦干净还能吃,可别糟蹋了粮食。”
小孩听后,乖乖地捡起馒头,用袖子擦了擦,然后重新拿在手里,周围的大人也纷纷投来赞许的目光,称赞矮大娘教导有方。
一位农妇走上前,拉着矮大娘的手,感激地说:“您说得太对了,俺们庄稼人最知道粮食的珍贵。”
农妇的脸上带着朴实的笑容,她深知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对矮大娘的话深有感触。
“大姐说笑了,以您的气度与见识,再多的肉也能物尽其用!”
汪二爷巧妙地将夸赞融入话语中,试图打动矮大娘。
他知道矮大娘是个懂得生活的人,相信她能将肉做出各种美味,不会浪费。
他的话语如同一抹春风,温和而又充满力量。
既没有因为被拒绝而生气,反而继续用真诚的态度劝说,展现出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人际交往能力。
他心里清楚,能得到矮大娘这样的行家认可,对自己的生意有着莫大的好处。
她的认可就像一块金字招牌,能吸引更多的顾客前来购买,这比任何广告都有效。
为了进一步说服她,他说起自己曾为镇上的宴席供应猪肉,得到一致好评的经历。
他绘声绘色地描述着宴席上宾客们对他的肉品赞不绝口的场景,以及厨师们如何用他的肉做出一道道美味佳肴,听得矮大娘也不禁露出感兴趣的神情。
矮大娘被逗得轻笑出声,那笑容如春日暖阳,瞬间驱散了集市中的喧闹与嘈杂。
她的笑声清脆悦耳,如同银铃在耳边响起,让周围的人都感到一阵温暖,仿佛整个集市的氛围都因为这笑声而变得更加和谐。
她思索片刻,道:“那就五斤吧。”
她的语气中带着一丝妥协,也显示出她被汪二爷的真诚所打动,同时也体现了她的灵活变通,并非一味固执。
“好嘞!五斤软边'坐墩儿',保证一刀准!”
汪二爷兴奋地应道。
“一刀准”是他的拿手绝活,也是他引以为傲的技艺,此刻能在矮大娘面前展示,他既兴奋又紧张,决心一定要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