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水不暖月

关灯
护眼
第18章 我爷爷,运用一些神秘力量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定,实则可以通过努力改变。

爷爷深知,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中,只有勇于改变,才能在困境中寻得生机。他常说“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用改建堰塘的实际行动告诉家人,要积极面对挑战。

他用自己的行动,为家族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顺应自然,却不向命运低头;敬畏神秘,却不被未知吓倒。

改建过程中,爷爷亲自设计图纸,用比例尺画出详细的结构,每一个尺寸、每一个角度,都蕴含着他对风水和命运的理解,比如闸门的位置对应着“生门”,分水渠的走向符合“九曲来水”的格局。

他还从各地请来能工巧匠,在堰塘四周雕刻了精美的浮雕,浮雕内容皆是上古神话故事——大禹治水、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仿佛在讲述着豆腐堰的前世今生,寓意着人类与自然的抗争与和谐。

这些浮雕不仅工艺精湛,而且暗藏玄机,浮雕上的人物眼神会随着光线变化而变化,正午时眼神凌厉,像是在警告;黄昏时眼神温和,像是在守护。据说按照特定顺序触摸浮雕上的图案——从大禹的治水工具摸到女娲的补天石,能开启隐藏在堰底的秘密通道,但至今没人试过成功。

爷爷一心扑在生存环境的基础营建上,意在警醒我们,改命需从根源处发力,才能收获实效。他说“房子根基不稳会塌,人根基不稳会败,这根基就是品德、能力和环境”。

运气或许一时难以扭转,命运却可凭借人为努力改写,恰似雕琢璞玉,反复打磨方能成器。爷爷自己就是例子,他年轻时家道中落,靠读书、学手艺、积德行善,重新撑起了陈家。

爷爷就像一位智慧的导师,用自己的一生诠释着这个道理。他教育子女,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要抱怨命运不公,要从自身找原因,从基础做改变。

他明白,只有从根本上改变环境,才能改变家族的命运。所以他修学堂、建水渠、改堰塘,做的都是利长远的事,不图眼前的回报。

他的每一个决策,每一个行动,都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和长远的眼光。比如他坚持让子女读书,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连女儿都送去上学,姑姑后来成了县里的医生,是忧乐沟第一个女大学生。

他常常教导子孙,要敬畏自然、顺应天道,同时也要勇于挑战命运。“敬天不是怕天,顺命不是认命”,这句话成了陈家的家训。

在学堂授课时,爷爷会结合豆腐堰的故事,向孩子们讲述人与自然、命运与抗争的道理,“堰塘能蓄水,也能泄洪,人要像堰塘一样,能容能放”。

这些教诲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家族后人,陈家的孩子都懂得感恩、勤奋、上进,在各行各业都做得不错。

他还会组织学生在学堂的后院开垦荒地,种植各种草药,认识车前草、蒲公英、艾草等,教他们草药的功效,让孩子们亲身体验自然的神奇与生命的力量,明白“万物皆有用”的道理。

在他的教导下,学堂里走出了许多通晓天文地理、懂得敬畏自然的学子,有当农艺师的,有做环保的,有研究地质的,都与“土地”有着不解之缘。

爷爷带着乡亲们把豆腐堰从十五亩扩充至二十四亩,动用了全村的人力,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没有用机械,全靠人力挖掘、搬运,爷爷和大家一起干活,从不搞特殊。

挖掘出的土石方统统用于加固大堤,大堤宽五米,高两米,用夯土打实,外面砌上青石板,能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至今稳固如初,比现在水泥筑的堤坝还耐用。

虽说常规来讲,大堤不适宜种树,怕根系破坏堤坝,可当堤坝宽阔厚实到一定程度,且下方石基坚如磐石时,种树又有何不可呢?爷爷说“树能固土,还能挡风,只要选对树种,控制间距,反而是好事”。

爷爷的这一举措,不仅加固了大堤,还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抹生机。春天大堤上的桃花开了,像一条粉色的带子;秋天梨子熟了,村民们可以采摘,共享丰收的喜悦。

他仿佛有着独特的见解,总能在看似不可能的事情中找到突破口,不墨守成规,却也不盲目冒险,做什么事都讲究“度”。

在种树的过程中,爷爷严格按照特定的方位和间距种植,株距两米,行距三米,横平竖直,像列队的士兵。每种一棵树,都要先测土壤酸碱度,再看朝向,确保树能长得好。

每一棵树的位置,都经过了他的精心测算,用罗盘定位,保证每棵树都在吉位上,不会犯煞。比如杏树种在东方,属木,旺子孙;梨树种在南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