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
有次我路过汪家,看见老渔猫子正坐在门槛上,用刻刀重新凿刻鱼篓底的“渔不捕尽“。
他戴着老花镜,刻刀在枣木上划出细屑,木屑落在他佝偻的背上,新刻的痕迹比祖上的更深、更清晰,笔画间还填了红漆,如同在苍老的皮肤上刻下新的血脉,鱼篓底部的木纹里,还嵌着几十年前的鱼鳞,在阳光下闪着微光。
父亲则在堰塘边立了块青石碑,请石匠刻着“活水生态养殖区“,碑身凿了排水孔,雨水会顺着孔洞流入堰塘,形成微型瀑布,水珠落在碑前的石盆里,发出清脆的声响,宛如天然的编钟。
旁边埋了根标尺,每天清晨父亲都会用红漆标注水位,标尺上的刻度从“旱“到“涝“,中间用朱砂画着一条鱼的图案,鱼眼处嵌着一颗从沱江捡来的鹅卵石,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芒。
他还托人从杭州西湖引进了锦鲤苗,红金色的鱼群在水中游动,像流动的火焰,尾鳍展开时似凤羽,为沉寂的堰塘增添了生气,鱼群游动时,鳞片反射的光在堤岸的青草上跳动,如同撒下的碎金,引来村里的孩子围观。
汪家老四有次路过,盯着锦鲤看了半晌,父亲扔给他一把鱼食:“尝尝鲜,这鱼性子旺,养好了能镇水,跟咱忧乐沟的人一个道理,得活得敞亮,别总藏着掖着——水至清则无鱼,但水活了,鱼自肥,人心也一样。“
入夏时,父亲请来了县水产站的技术员,蓝色的工作服在堰塘边格外显眼。
他们背着仪器箱,在水下安装了水质监测仪,银色的探头沉入水中,电线沿着堤岸铺设,连接着守鱼棚里的旧电脑——那是父亲用零件拼凑的,屏幕上跳动着ph值和含氧量的数据,曲线在蓝色背景上划出优美的弧线,像一条游动的鱼。
汪家兄弟有时会远远观望,看父亲穿着防水服潜入水下,安装供氧管道,气泡从水底升起,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晕,像一串失落的珍珠,而父亲在水下打手势的样子,竟与当年汪家老爷子捕鱼时的姿势有几分相似,仿佛传统与现代在水下达成了某种默契。
“陈师傅,“有天老渔猫子终于忍不住开口,旱烟杆在手里转着圈,烟锅里的烟灰簌簌落下,掉在他补丁摞补丁的围裙上,形成黑色的斑点,“您这到底图个啥?又是仪器又是鱼的,折腾个没完,比当年咱祖上编网还费神——你看这监测仪,比咱祖传的符绳还灵?“
父亲擦了擦脸上的水珠,指着监测仪上的曲线:“图这水越来越清,鱼越来越肥。“
他从兜里掏出个小玻璃瓶,里面装着堰塘的水样,对着阳光看,水里的微生物清晰可见,像无数个小生命在舞蹈,“当年您祖上刻'渔不捕尽',是懂流水不腐的道理。现在咱用仪器看水,道理是一样的——水活了,鱼才活得自在,就像人活着,得懂分寸,过犹不及。“
他指了指远处正在调试仪器的汪四豹,“老四在跟我学看数据,说要考水产学校,将来把这活水的法子传给更多人,让更多堰塘像咱豆腐堰一样,鱼肥、水活、人心宽。“
转眼到了秋收,豆腐堰的锦鲤长到了巴掌大,红金色的鳞片在阳光下如碎金闪烁,尾鳍拍打出的水花在堰塘边形成一圈圈涟漪,涟漪扩散到岸边,浸湿了父亲亲手种的柳树根,柳树已长出新枝,枝条垂入水中,像绿色的丝带。
父亲办了场“堰塘开放日“,用石灰在堰塘边画了参观路线,还搬来黑板讲解生态养殖:“这是溶氧量曲线图,横轴是时间,纵轴是含氧量,你们看,清晨和傍晚含氧量最低,所以喂鱼要避开这两个时段;这是鱼苗生长周期表,锦鲤三个月能长到半尺长,吃的是水草和浮游生物,不抢其他鱼的食……“
汪家父子也来了,老渔猫子戴着老花镜,凑近水质监测仪的屏幕,浑浊的眼珠里映着跳动的数字,手指在屏幕上轻轻点着,像在数鱼群,他袖口露出的皮肤上,有年轻时捕鱼被渔网勒出的疤痕,与屏幕上的曲线形成奇妙的呼应,仿佛传统与现代在他身上交织。
父亲递给他一副新的老花镜,镜腿上缠着胶布:“您看这含氧量,比去年高了两格,说明水下的水草长好了,鱼就有食吃,就像人有饭吃才踏实,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宴席就摆在堰塘边的晒谷场,父亲用新造的“龙骨渔船“捞了鱼,支起三口大锅煮酸辣鱼汤。
白色的蒸汽升腾而起,混着花椒和姜片的香气,飘满了忧乐沟,连邻村的老人都闻着味儿赶来,手里提着空碗。
汪大爷喝着汤,忽然放下筷子,喉头滚动着:“陈师傅,当年我爹说,鱼篓要留三分缝,鱼才能活得久。“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