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旧报纸裁的,上面还印着模糊的字迹,能认出“龙王镇”三个字,旁边还有个小小的木刻图案,像是艘船。
他把烟往刘板筋耳朵上一夹,“来,抽根烟,咱聊几句。
这种跑腿受气的事儿,咋不让孩子爸妈来?
您该在家享清福啊。”
卷烟的纸皮在刘板筋耳后微微颤动,他却像是没察觉,只是低着头往前走。
邱癫子的手僵在半空,看着那截卷烟在暮色里泛着惨白的光,像根没点燃的香。
院墙上的藤蔓在风里摇晃,叶子的影子投在地上,像无数只乱舞的手,仿佛要抓住什么。
其中有片叶子特别大,形状像只巴掌,正好罩住刘板筋刚才站过的地方,像是在掩盖什么秘密。
藤蔓的根部有个洞,洞口光滑,像是被什么动物常年进出磨出来的,邱癫子猜是黄鼠狼的窝,这院子里常有黄鼠狼出没,夜里能听见它们“吱吱”的叫声。
“享啥福!”刘板筋猛地停下脚步,声音像是从生锈的铁管里挤出来的,带着股金属摩擦的刺耳,“我老刘这辈子算是毁了。”
他抬手抹了把脸,指缝里漏出的叹息比寒风还凉,“那俩孩子没爹,妈又寻了短见,就剩我这把老骨头拉扯他们,我看啊,是上辈子作孽太多,这辈子遭报应了。”
他的声音越来越低,最后几个字几乎听不清,像被风撕碎了,散在空气里。
邱癫子的心猛地一沉。
他想起刚才碗豆那声“干黄鳝”里的机灵,胡豆辫子上晃悠的红头绳——那绳子末端打了个歪歪扭扭的结,显然是孩子自己系的,打得还挺结实。
这两个鲜活的孩子背后,竟藏着这般沉重的过往。
刘板筋的背影在暮色里缩成个模糊的黑点,像是随时会被黑暗吞噬,邱癫子忽然觉得,手里的《蜂花柬》烫得吓人——这柬帖能窥破人心,却照不亮命运的迷雾,就像这月光,看着明亮,却照不到人心深处的阴影。
“这到底咋回事?”邱癫子追问,声音不自觉地放轻,像是怕惊扰了什么。
院墙外传来几声狗吠,悠远得像是从另一个世界飘来,带着股说不出的苍凉,像是在为谁哭丧。
远处的山上传来猫头鹰的叫声,“咕咕”的,在夜里听着格外瘆人,老人们说那是报丧鸟,听到它叫就意味着有人要离世。
刘板筋转过身,昏暗中能看见他眼角的红血丝,像是揉进了沙子,密密麻麻的,看着让人心头发紧。
“咋回事?”他冷笑一声,笑声里裹着玻璃碴似的锐痛,“都怪我上辈子缺了大德!
我女儿还没嫁人,就被那千刀万剐的畜生给祸害了。”
他的拳头攥得咯咯响,指关节在暮色里泛着青白,像是要捏碎什么,“她婚都没有结,就怀上了碗豆。
她本想着等碗豆半岁就随她去了,遗书都写好了,藏在我给她打的木箱底,那箱子还是她十五岁生日时我亲手做的,用的是上好的柏木,说能防虫,我还在箱底刻了她的名字‘刘春燕’,笔画刻得深得很,想着能留个念想。
哪晓得又被那挨千刀的给害了,还怀上了胡豆。”
胡豆似乎没听懂外公在说什么,只是仰着小脸看他,辫梢的红头绳蹭着刘板筋粗糙的手背。
那双手曾杀猪无数,刀起刀落从不含糊,手上的老茧厚得能刮下一层,此刻抚摸孩子时却轻得像片羽毛,生怕弄疼了她。
刘板筋的声音突然软了下去,带着种近乎崩溃的疲惫:“等胡豆才满四十天,她实在受不了这屈辱,就远远地跑到两河口,跳了下去,寻了短见!”
两河口三个字他说得极轻,像是怕惊醒了河里的冤魂,声音里带着哭腔,却强忍着没哭出来。
“两河口”三个字像块石头砸进邱癫子的心里。
那地方他去过,河水流得急,河底全是暗礁,据说早年是处决犯人的地方,岸边的石头都透着股暗红色,像是吸饱了血,寸草不生。
每年都有不小心坠河的人,捞上来时往往面目全非,连亲人都认不出。
他记得有次经过两河口,看见岸边的柳树上系着许多红布条,都是寻亲的人留下的,有新有旧,风吹过时哗哗作响,像无数人在哭泣。
有根布条上还绣着字,是“寻夫张二狗,民国二十三年落水”,字迹已经褪色,却依旧能看出绣者的用心。
他看着胡豆那双清澈的眼睛,突然不敢想象,这个还在为根红头绳欢喜的孩子,刚满月就没了母亲,她甚至都没来得及记住母亲的模样。
“唉,一提起来我这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