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美丽的“气脉彩虹”,仿佛在庆祝这场守护的成功。
月平深吸一口气,感受着周身流动的“气脉”——山灵的“生息脉”带着生机,水灵的水脉带着温润,父亲“望眼”的“意”气带着守护,三者交织在一起,形成一道温暖的屏障,将豆腐堰牢牢护住。
他知道,这不是守护的终点,而是新的开始。
未来或许还会有新的邪祟出现,新的危机降临,但他已不再畏惧——因为他有父亲留下的传承,有山灵水灵的陪伴,有村民的信任,更有心中那份永不熄灭的守护信念。
他会像父亲、太爷爷,以及陈家世代的意者那样,用一生践行“护堰”的誓言,让豆腐堰的“气脉”永远纯净,让忧乐沟的生灵永远安乐,让这份守护的传承,在岁月中永远延续下去。
冬夜的寒风如同无形的刀刃,掠过豆腐堰的堤埂,卷起地面的细碎冰碴。
这些冰碴是昨夜低温凝结而成,棱角分明,带着堰水的阴寒,打在月平的粗布衣襟上,发出“沙沙”的轻响,如同春蚕啃食桑叶,又似细沙摩擦皮革。
他伫立在水洞子顶端,双脚稳稳踩在第九层石塞子上,石塞子表面的“守脉纹路”泛着淡金色的微光,纹路呈螺旋状,从中心向外扩散,如同水洞子的“气脉”脉络,将一丝暖意顺着鞋底传递到他的四肢,却抵不住周身因持续撬动堰塘而产生的“气脉”震颤——丹田中的“意脉核心”如同过载的熔炉,每一次运转都带着灼人的热度,沿着经脉扩散到四肢百骸,让他的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汗珠在寒风中瞬间凝结成细小的冰晶,挂在眉梢,如同点缀的碎钻。
要撬动的不仅是豆腐堰的“气脉”整体,更是陈家数百年守护的尊严——这份重量如同九重山岳压在肩头,让他的心神与意志都承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他能清晰地感受到,每一次向箭杆注入撼山意,陈家祠堂方向便传来一丝微弱的“气脉”共鸣:那是太爷爷陈守山留下的“护堰意”,带着对抗“黑雾妖”的坚韧;是爷爷留下的“守脉意”,带着修缮堰塘的执着;是大伯留下的“破邪意”,带着对抗邪祟的无畏。
这些意志如同沉睡的先祖在默默回应,既是鼓励,也是考验,提醒他不可辜负家族的传承。
他的指尖因过度用力而泛白,指节微微凸起,如同嶙峋的山石,握住“意锏”的掌心沁出的冷汗,在锏身的“镇邪符文”上凝成细小的水珠,水珠刚一接触符文,便被符文释放的“气脉”能量瞬间蒸发,化作一缕淡白色的雾气,消散在夜色中。
他只能疯狂地消耗心神食粮来支撑——这些泛着淡金色的颗粒从心仓中源源不断地调出,如同溪流汇入丹田,形成一道金色的“气脉”洪流。
每一粒心神食粮都直径约三毫米,表面光滑圆润,泛着温润的光泽,如同被月光浸润的珍珠,捧在意识海中能清晰感受到淡淡的暖意,如同握着一杯刚沏好的温热蜂蜜水,暖流顺着意识海蔓延,驱散因消耗过度产生的疲惫。
这些食粮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月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修炼的结晶:
每天清晨天不亮,鸡叫头遍时,他便会披一件厚棉袄,坐在豆腐堰边的老槐树下,面对东方,双目微闭,吸收日出时的“朝阳正气”。
此时的“气脉”最纯净,带着新生的生机,如同刚破土的嫩芽,能让心神食粮蕴含鲜活的活力,在后续消耗时不易产生反噬;
傍晚日落时分,夕阳将堰塘染成金红色,他会在院子里的石磨旁打坐,接纳晚霞的“平和之气”,此时的“气脉”最稳定,如同平静的湖面,能沉淀修炼时产生的杂念,让食粮的“意”气更纯粹,如同过滤后的泉水,不含一丝杂质;
深夜万籁俱寂时,他会悄悄潜入豆腐堰的浅水区,让身体与水脉完全接触,湖水的凉意顺着皮肤渗入体内,却在“气脉”的运转下转化为温润的能量,感悟水脉的“温润之气”——豆腐堰的水脉承载着千年的守护记忆,见证了陈家世代的坚守,能让食粮多一份柔韧,如同被水浸泡的竹条,既有韧性,又有力量。
无需刻意记录消耗数据,月平的“意见”能精准捕捉到每一粒食粮的转化过程:每秒约有五十粒心神食粮在丹田中转化为“意”气,注入“意脉核心”,而在寻常修炼时,每秒最多只能转化三十粒。
这并非单纯的数量差异,而是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暗中相助:撞杆山的“生息脉”如同绿色的溪流,顺着“意菅”的“气脉通道”源源不断地输送生机,每一缕“生息脉”都带着草木的清新,滋养着他的“意脉核心”,让转化效率提升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