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水不暖月

关灯
护眼
第855章 陈家守护使命代代相传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是否能在巨大的压力下保持清醒,把握好守护与拆解的平衡,是否真的有能力承接起陈家的传承,成为豆腐堰新的守护者。

“终于要成了。”月平心中一动,嘴角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眼中的疲惫被兴奋取代。

他能清晰地感知到,豆腐堰的“气脉”整体正在缓缓抬升——并非局部的水面上涨,而是整个堰塘连同地下数十米的“气脉”脉络一同上升,如同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温柔托举,没有丝毫卡顿。

原本低于水洞子顶端一尺六六的水面,以每秒约一毫米的速度缓慢上升,淡蓝色的水脉在月光下泛着粼粼波光,如同撒了一层碎银,随着水面的上升,逐渐将望眼淹没。

当水面与石塞子齐平时,望眼的瞳孔在水中依旧清晰可见,如同镶嵌在水中的宝石,泛着昏黄的光芒,不受水体的干扰,依旧能精准捕捉周围的“气脉”变化。

唯有水洞子顶端那尺高的“石头楱楱”还孤零零地露在水面上——这“石头楱楱”是父亲去年翻修水洞子时特意留下的标记,由三块从撞杆山深处挑选的“镇脉石”堆叠而成,呈圆锥形,顶端尖锐,能敏锐感知“气脉”的细微变化,如同一个微型的“气脉监测器”。

此刻它如同沧海中的孤岛,坚守着最后的位置,传递着“气脉”稳定的信号,让月平能精准把控撬压的力度,避免出现意外。

他无需四处张望,通过“意鉴”的镜面观,已将整个豆腐堰的变化尽收眼底。

“意鉴”的玉质表面泛着淡淡的绿光,绿光中清晰地呈现出三千六百平方丈水域的全景:水域如同一块巨大的蓝色宝石,在月光下闪烁着柔和的光泽,每一寸水面都在同步上升,没有丝毫起伏,如同被精心打磨的镜面;

四边的堤埂也随之抬升,堤上的野草、灌木如同被无形的力量牵引,根部与土壤一同上升,没有一株植物因抬升而倾倒,甚至连叶片上的露珠都保持着稳定,没有滑落;

甚至塘底的淤泥层也在同步移动,淤泥中的鱼虾、水草都安然无恙,依旧保持着正常的活动,仿佛这场抬升是自然发生的奇迹,而非人为撬动的结果。

而水洞子本身却如同定海神针,既未被堰塘的重量压沉,也未随堰塘整体抬升——它稳稳地扎根在原地,底部深入地下数十米,与撞杆山的“生息脉”紧密相连,形成一道坚固的“气脉支柱”;

顶部的石塞子泛着淡金色的“气脉”光芒,光芒中蕴含着父亲的“意”气,维持着整个堰塘的平衡,如同一位沉默的守护者,默默支撑着这场前所未有的拆解。

月平能清晰地“看见”,水洞子周围的“气脉”形成一道淡金色的屏障,屏障呈半圆形,将水洞子牢牢包裹,将堰塘抬升产生的巨大压力均匀分散到地下的“气脉”脉络中,避免了土壤的塌陷,也保护了堰塘的“气脉”根基不被损伤。

月平心中的猜想终于得到证实——父亲在翻修水洞子时,不仅融入了精湛的“石匠术”与深厚的“意术”,更借助了卦相的神秘力量。

父亲曾在一个雨夜,在堂屋的八仙桌上铺开太爷爷留下的《陈氏卦象手记》,借着油灯的光芒研读,那时月平还小,只记得父亲眉头紧锁,手指在卦图上不断滑动,口中念念有词。

如今想来,父亲正是通过这本手记,推算出豆腐堰的“气脉”节点,将自己的一丝意志化作无形的“气脉丝线”,这些丝线细如发丝,却坚韧无比,如同蛛网般将豆腐堰的水、堤、淤泥、“气脉”编织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形成一道隐藏的“守护阵”。

这“气脉丝线”能承受远超堰塘重量的压力,让整个堰塘在被撬动时,依旧保持结构完整,不会出现局部坍塌或“气脉”紊乱的情况。

若非他能引动撞杆山“生息脉”与水灵水脉的双重力量,形成“山引水应”的格局,根本无法撬动这凝聚了陈家数百年守护意志的堰塘,更别说将其作为自己的成人礼。

这份发现,让他更加明白陈家作为守护者的责任之重——从太爷爷陈守山年轻时对抗“黑雾妖”,手持桃木剑在撞杆山奋战三天三夜,最终清除邪祟,恢复“生息脉”流动;

到爷爷接过守护的责任,在堰塘堤埂出现裂缝时,带着村民日夜修缮,用“石匠术”加固堤岸,确保堰塘安全;

再到父亲翻修水洞子,融入“意术”与卦相,打造出坚不可摧的“气脉核心”,每一代陈家子弟都在为守护豆腐堰付出心血,将自己的“意”气与意志融入这片土地,如同接力赛跑般,将守护的使命代代相传。

仿佛命运的巨手,早已将这份使命刻在了陈家子孙的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