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水不暖月

关灯
护眼
第857章 月平主动肩负守护使命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的“气脉”如出一辙。

“这本手记,你太爷爷传给我时,说陈家的守护者,既要懂‘气脉’,更要懂‘人心’。”父亲拿起《陈氏气脉手记》,翻到夹着书签的一页,上面记载着太爷爷对抗“黑雾妖”时,如何联合村民共同守护堰塘的故事,“你昨夜不仅净化了‘气脉’,更守住了村民对陈家的信任,这才是最重要的。”

月平接过手记,指尖触碰书页的瞬间,一股温热的“气脉”从书中涌出,与他丹田中的“意脉核心”完全融合——那是太爷爷、爷爷、父亲三代人的守护意志,在这一刻,通过这本书,正式传递到他的手中。

他突然明白,父亲昨夜没有直接干预,并非不关心,而是在给他机会,让他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守护”的真谛,让他在实践中完成从“继承者”到“守护者”的蜕变。

堂屋的阳光越来越暖,透过窗棂洒在父子俩身上,形成两道交叠的影子。

父亲看着月平手中的手记,嘴角泛起一丝淡淡的笑容:“今日午后,带你去石匠铺,教你打磨‘镇脉石’。往后堰塘的‘气脉’维护,就多靠你了。”

月平点头,目光坚定:“爹,我不会让您失望,也不会让列祖列宗失望。”

他的“意脉核心”在丹田中轻轻颤动,与父亲的“气脉”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共鸣——那是父子间的心意相通,是守护使命的正式交接,更是陈家传承在新时代的延续。

此时,院外传来村民们的欢呼声,夹杂着孩子们奔跑的笑声——显然是有人发现了堰塘的变化,正呼朋引伴地去捕鱼、洗衣。

月平起身走到窗边,看着院外热闹的场景,心中满是安宁。

他知道,这场成人礼的结束,只是守护之路的开始,未来或许还会有新的挑战,但只要有父亲的指引、灵体的陪伴、村民的信任,他便有信心守住这片土地,让豆腐堰的水永远清澈,让忧乐沟的烟火永远温暖,让陈家的守护意志,如同这晨光中的堰塘,永远充满生机与希望。

父亲那丝父爱注入水洞子的瞬间,月平的“意见”四十万小眼如同四十万颗精准的探照灯,同时捕捉到了那奇妙的“气脉”波动——这并非简单的能量传递,而是“情”与“意”如同金箔与和田玉般深度交融,每一丝“气脉”都带着父亲独有的温润质感,如同春日里融化的雪水,顺着水洞子的“气脉”脉络快速渗透,在石缝中生根发芽。

他忽然恍然大悟,父亲并非“吝啬”,而是深知十一岁半的他,丹田中的“意脉核心”尚未完全稳固,如同刚浇筑的水泥尚未凝固,尚难承载如此厚重的父爱——这份爱如同奔涌的岷江洪峰,若毫无缓冲地直接灌入,恐会冲垮他稚嫩的“气脉”根基,如同洪水冲垮未加固的土堤;

而水洞子作为陈家数百年守护的“气脉核心”,由父亲亲手挑选撞杆山深处的“镇脉石”打造,石质紧密,“气脉”传导性极佳,恰是最好的“缓冲容器”,既能稳稳承接父爱的重量,又能将其转化为温和的守护力量,如同水库蓄积洪水,再通过闸门调控,以涓涓细流反哺整个豆腐堰的“气脉”生态,滋养每一寸水域、每一株草木。

父亲以建材为媒介铸就修炼之器的本事,月平早从太爷爷遗留的《陈氏气脉手记》中熟知——手记第三十七页用毛笔工整记载,父亲二十七岁那年,忧乐沟的老石桥因暴雨山洪损毁,村民出行受阻。

父亲主动请缨重修石桥,耗时三个月,从撞杆山采石、打磨、运输,每一块桥石都经过他亲手篆刻“守脉符文”,并注入自身“意”气。

他将“稳固”二字融入每一道工序,让普通的青石不仅拥有物理上的承重能力,更具备了稳定“气脉”的灵性。

那座石桥历经三十年风雨,即便遭遇多次暴雨山洪,桥身也从未出现过一丝裂缝,桥面的“守脉符文”至今仍在微微发光,如同父亲的守护意志,默默陪伴着村民出行。

如今,父亲虽与水洞子相隔数里,在陶李芬家陪伴母亲处理事务,却能凭借望眼与水洞子的“气脉”连接,将情意精准灌输其中——对已达“情境”极境的父亲而言,这如同用石匠凿子打磨熟悉的石材般易如反掌,无需刻意操控口诀,只需以“情”为引,“意”便会如同有生命的溪流,顺着“气脉”通道自然流淌,精准抵达水洞子核心。

月平忽然顿悟:情与意本就是共生的连理枝,如同山体与“生息脉”相互依存,水脉与鱼虾共生共荣,缺一不可。

对深谙情感奥秘的意者而言,当“意”气如同蒸馏后的纯净水般纯粹,不含一丝杂质时,“情”便能如同溪流般自然流淌,渗透到“意”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