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水不暖月

关灯
护眼
第860章 月平觉醒守护堰塘气脉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的声响,如同天然的乐章,在忧乐沟上空回荡。

那台曾被汪经纬改造的电动马达,此刻突然发出刺耳的蜂鸣声,外壳迸溅出火星——并非邪异操控,而是堰塘“气脉”恢复时,产生的能量冲击到马达的金属部件,导致叶片逆向旋转。

几只麻雀被声响吸引,飞到马达附近查看,却不慎被旋转的叶片绞伤,羽毛与血迹落在水面,很快便被水灵的水脉净化,化作无害的养分融入水中。

月平看着马达的异常,心中了然:这只是“气脉”恢复过程中的正常能量波动,待堰塘“气脉”完全稳定后,马达便可恢复正常。

他没有上前干预,而是任由其自然调节——经历了这么多,他深知“气脉”有自我修复的能力,人为干预反而可能破坏平衡。

随后,他默念忧乐沟流传的古老俗语:“尺八抬箢,丈八抬砖,十八抬棺,百八抬电,千八抬山,万八抬天!”

这句俗语是太爷爷生前常念诵的,讲述的是“意”气与“抬杠”长度的关系——不同长度的“抬杠”,对应不同的力量层级,从抬动箢篼、砖块,到抬动棺材、电杆,再到传说中的抬山、抬天,代表着意者境界的不断提升。

书上曾记载,“抬天”需意箭万八千丈,非大成境意者所能为;而他此刻的意箭长一百八十丈,虽只够“抬电”的规格,用来“抬山”尚显不足,但他并非要抬动撞杆山,而是借助水洞子山的“气脉”意志,撬动豆腐堰的“气脉”本体——这恰是“借山之力,护堰之体”,符合陈家“顺势而为”的守护理念。

可就在他念诵口诀的瞬间,地面突然浮现出淡红色的纹路,纹路从他的脚下蔓延开来,顺着第一层平台的地面,形成一个巨大的阵形——并非原文中邪异的“血阵”,而是陈家传承的“锁脉阵”。

阵纹如同红色的溪流,将他的双脚轻轻包裹,并非禁锢,而是为了让他的“意”气与地面的“气脉”更好地连接,形成“人地共生”的状态,避免在撬动时因“气脉”反冲而失衡。

月平调动“意见”查看阵纹,发现这是“锁脉阵”的进阶形态——“地脉共鸣阵”,能将地面的“气脉”能量引导至体内,增强自身的“意”气强度。

阵纹的每一道线条都与水洞子山的“气脉”脉络相连,如同无数根导线,将山体的“气脉”能量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他的丹田,让他的“意脉核心”泛着更加浓郁的金色光芒,原本因识海冲击产生的疲惫感,也在“气脉”的滋养下快速消散。

他忽然想起“龙抬头”的传说——传说中,龙抬头是天地“气脉”复苏的象征,可如今世道变迁,邪祟作乱,“龙抬头”的景象已罕见。

但看着眼前的九重山阙、觉醒的“箭前眼”、稳定的堤埂,以及脚下的“地脉共鸣阵”,月平突然顿悟:所谓“龙抬头”,并非真有巨龙苏醒,而是守护者的“情”与“意”觉醒,是家园“气脉”的彻底复苏,是世代传承意志的集中爆发。

豆腐堰数百年来从未“抬头”,并非被神秘封印,而是在等待一位能承接所有传承的守护者——这位守护者需懂先辈的智慧、承父辈的爱意、融天地的“气脉”,需将“守护”从使命,变成融入骨血的温度。

如今,在他与父亲的“情”、山灵水灵的“气”、历代先辈的“意”共同作用下,这座古老的堰塘终于迎来了“抬头”的时刻:水脉与山脉共鸣,“气脉”与阵纹交织,生灵与人类共生,整个忧乐沟的“气脉”如同苏醒的巨龙,缓缓舒展身躯,释放出沉睡已久的生机。

月平能清晰地“看见”,脚下的“地脉共鸣阵”正与九重山阙的“气脉”形成闭环——阵纹吸收地面的“气脉”能量,传递给山体;山体将能量转化为守护之力,反哺堰塘;堰塘的水脉再滋养周边的草木生灵,形成生生不息的“气脉循环”。

这正是父亲当年设计水洞子时的终极构想:以水洞子为核心,联动山、地、水、人,构建一个自给自足的守护生态,让豆腐堰不仅是水利设施,更是忧乐沟的“气脉心脏”。

“小友,‘气脉循环’已稳定,可随时撬动堰塘核心。”山灵老山羊的意志传来,带着欣慰的笑意,“撞杆山的‘生息脉’已与阵纹同步,若需助力,咱随时能调动草木之力。”

水灵老鸭婆也补充道:“水脉已锁定堰塘的邪祟残留节点,只要你撬动核心,咱便会用大水彻底净化,不留一丝隐患。”

月平深吸一口气,将丹田中的“意”气与“地脉共鸣阵”的能量完全融合——此刻的他,不再是孤军奋战:脚下的阵纹是他的根基,身后的山体是他的支撑,身边的灵体是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