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陈家传下的《气脉撬动要诀》记载,有如此稳固的“气脉”支点,撬动堰塘应比此前轻松三倍:意箭承受的压力会减少一半,从原本的每平方寸承受五百斤“气脉”压力,降至两百五十斤;“气脉”传导效率也会提升三成,原本需要十息才能传递到塘底的“意”气,如今只需七息便能抵达。
可月平在调动“意”气准备撬动时,却感受到了一股莫名的阻力——这股阻力并非来自岩页层的物理阻挡,岩页层的硬度他早已通过“意见”检测,以意箭的强度完全可轻松穿透,而是一种无形的“吸扯力”,如同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试图将他的“意”气引入地底深处,而非作用于堰塘“气脉”的撬动点,这股“吸扯力”带着冰冷的恶意,与邪祟“气脉”的特征高度吻合。
他此前已向意箭送出十万粒心神食粮——每一粒都泛着温润的淡金色光泽,直径恰好三毫米,误差不超过零点一毫米,表面光滑如被月光反复打磨了千万次的珍珠,没有一丝瑕疵。
颗粒中心嵌着的绿色光点,是撞杆山“生息脉”的精华,这些精华并非简单的能量注入,而是老山羊在每年春季草木最繁盛时,采集的“生息脉”核心,每株草木每年仅能产生一丝,十万粒食粮便耗费了撞杆山三年的“生息脉”储备,让心神食粮既具备“意”气的净化力,又拥有草木的生命力。
这些食粮并非凭空生成,而是月平三年来日夜苦修的结晶,每一粒都凝聚着他的“意”气、情感与对家园的守护意志,其修炼过程远比外人想象的艰辛,甚至带着生命的献祭:
每天清晨天不亮,当月色尚未完全褪去、第一缕晨曦还未穿透云层时,月平便会坐在豆腐堰边的老槐树下,这棵老槐树已有百年树龄,是太爷爷当年亲手栽种,树干上刻着陈家历代守护者的名字,蕴含着传承的“气脉”,面对东方盘膝而坐。
他会闭上双眼,调动“意见”将自身“气脉”与天地相连,如同根系深入大地的古树,捕捉日出时的“朝阳正气”——此时的“气脉”带着新生的生机与纯净的能量,如同刚从源头涌出的清泉,不含一丝杂质,能量纯度达到百分之九十九点七。
他会将这些“气脉”缓缓引入丹田,与自身“意”气按照三比七的比例融合,这个比例是他经过数百次实验得出的最佳配比,既能保留“朝阳正气”的生机,又能维持“意”气的稳定性,再通过陈家秘传的“凝粮诀”,将融合后的能量压缩、提纯——这个过程需要极致的专注,精神力必须高度集中,稍有分心便会导致能量溃散,每凝聚一粒都需耗费半个时辰,期间不能有任何外界干扰,哪怕是一片树叶落在肩上,都可能让即将成型的食粮碎裂。
十万粒食粮,意味着近万小时的枯燥修炼,意味着三千多个清晨的坚守,意味着无数次因能量溃散而重新开始的执着。
傍晚日落时分,当夕阳将天空染成金红色、余晖洒在堰塘水面形成粼粼波光时,月平会在自家院子里的石磨旁打坐。
这台石磨是爷爷陈建国在1978年亲手打造的,采用撞杆山的“镇脉石”为原料,表面刻着“守堰”二字,经过爷爷数十年的“意”气滋养,已具备稳定心神的功效。
他会在此接纳晚霞的“平和之气”——此时的“气脉”能量虽不如朝阳正气旺盛,纯度约为百分之九十三,却异常稳定,如同平静的湖面,能沉淀修炼时产生的杂念,这些杂念若不及时清除,会导致心神食粮出现“气脉”裂痕,影响使用效果,修复“意脉”损耗,每次凝聚食粮都会对“意脉”造成微小损伤,晚霞“气脉”能加速修复,避免损伤累积。
在这个过程中,他会将石磨当作“意脉”的延伸,通过手掌与石磨的接触,将“平和之气”导入丹田,如同为疲惫的“意脉”注入清泉。
石磨上的“守堰”二字会随之亮起,泛着淡金色的光芒,与他的“意脉”形成共鸣,让心神食粮的“意”气更纯粹,不含一丝躁动,确保在后续使用时不会出现能量失控,此前他曾因未吸收“平和之气”,导致一粒食粮在使用时能量暴走,差点损伤堰塘的水脉。
深夜万籁俱寂时,当村民们早已入睡、忧乐沟陷入一片宁静时,月平会潜入豆腐堰的浅水区,水深约三尺,是“气脉”最活跃的区域,让身体与水脉完全接触。
他会闭上眼睛,放弃主动感知,而是以“被动共鸣”的方式,感悟“别管别个”散发出的温润水脉——这是老山羊教他的独特方法,能让心神食粮融入水脉的柔韧特质。
潜入水中后,他会调整呼吸,让心跳与水脉的波动保持一致,每分钟六十次,与堰塘水脉的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