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

关灯
护眼
---膝部---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膝痈、疪疽

膝痈表现为膝盖部位灼热肿胀、颜色发红且疼痛;疪疽如同郁积之状,颜色不红。局部柔软为顺症,坚硬则为逆症,这两种病症都是脾、肾、肝三经被邪气侵袭所致。

“注释”膝痈生长在膝盖处,颜色发红、灼热肿胀、疼痛,属于气血充实的实证;疪疽也生在膝盖,肿大如痈,皮肤颜色不变,伴有寒热往来,属于气血虚弱的虚证。局部柔软为顺证,坚硬如石的为逆证。医经上说:肌肉的小会合处称为“溪”。所谓溪,指的是两肘、两膝、四腕这些部位。凡是脾有病会表现在溪;肾有邪气,其气会停留在两膝;凡是筋的病症都与关节相关,筋是肝的余气所生,所以又与肝相关,因此溪会部位发病,都是脾、肾、肝三经被邪气侵袭所致。自始至终的内外治疗方法,都按照痈疽肿疡、溃疡门的方法处理。只有两膝同时发病的属于败证,无法治疗。

膝眼风

膝眼风发生在鬼眼穴(即膝眼穴),疼痛如同锥刺,膝盖处会出现肿胀的症状。这是由于下焦素来虚弱,风湿寒邪容易侵袭所致,治疗宜采用温散的方法,效果显着。

“注释”这种病症生长在膝眼穴,又叫鬼眼穴,位于膝盖下方,左右两块骨头的凹陷处。多因下焦素来虚弱,外部邪气容易侵袭而引发。起初从膝眼处隐隐作痛:如果风邪偏盛,疼痛就会游走不定;如果寒邪偏盛,疼痛就像锥子刺一样;如果湿邪偏盛,膝盖外部就会肿胀。膝盖弯曲后无法伸直,说明病位在筋;伸直后无法弯曲,病位则在骨;活动不便,是沉寒痼冷的征象,临床诊治时应详细辨别。初期服用万灵丹温散邪气,疼痛就能缓解;接着服用独活寄生汤调补气血、疏通经络。如果见效迟缓,可配合火针针刺膝眼穴,这是缓解重症的方法。单膝发病的病情较轻,双膝同时发病的病情较重。如果左膝刚好,右膝又发病,右膝刚好,左膝再发病,这种情况称为过膝风,属于险症,治疗方法和前面所说的相同。

独活寄生汤

独活人参桑寄生(如无真者,以川续断代之)茯苓川芎(酒洗)防风桂心杜仲(姜汁炒,去丝)牛膝秦艽细辛(各一钱五分)当归白芍(酒炒)熟地甘草(各一钱)

生姜五片,水二钟,煎七分,食前服。

“方歌”独活寄生肝肾虚,寒湿注膝肿痛居,参苓四物防风桂,杜膝秦艽甘细宜。

万灵丹(见“肿疡门”相关内容)

鹤膝风

鹤膝风的肿胀生于膝盖,膝部上下的股胫部位枯瘦细弱,多因足三阴经亏虚,风寒湿邪乘虚侵入所致。若寒邪偏盛,膝盖内侧隐痛发凉;风邪偏盛,则筋脉拘急痉挛;湿邪偏盛,筋脉弛缓无力。

“注释”这种病症又名游膝风、鼓捶风,痢疾后引发的称为痢风。单膝发病的病情较轻,双膝发病的最重。若拖延日久,膝盖肿胀粗大,而上下的股部、胫部枯瘦细弱。病因是足三阴经虚弱,风、寒、湿邪乘虚侵入。膝盖内侧隐隐作痛,是寒邪偏盛的表现;筋脉拘急痉挛,是风邪偏盛的表现;筋脉弛缓、肢体无力,是湿邪偏盛的表现。初期肿胀如绵絮,皮肤颜色不变,也无灼热感,但疼痛日渐加重。无论单膝还是双膝发病,都可服用五积散发汗驱邪;接着服用万灵丹温散寒气,外敷回阳玉龙膏;日常可服换骨丹或蛜〖虫祁〗丸以驱除病邪。若日久肿胀不消,有破溃趋势,宜服用独活寄生汤或大防风汤,通过补养气血、温通经络来调理;疼痛剧烈时加乳香止痛。溃破后会渗出白浆,表皮虽腐烂,但肿痛依旧,不可使用腐蚀药物,只需用芙蓉叶、菊花叶各五钱,研成粉末,用大麦米饭拌匀后外敷,可止痛;或用豆腐渣蒸热捏成饼状外敷也行。这种病症属于外科中的难愈之症,痊愈非常困难。

换骨丹

苍术(四两)枸杞(二两五钱)茄根(洗,二两)当归牛膝败龟板防风秦艽独活萆薢羌活蚕沙松节虎骨(酥制。各一两)

共用酒浸,晒干,研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食前白滚水送下。

“方歌”换骨丹归膝枸苍,龟板风艽独薢羌,蚕沙松节茄根虎,鹤膝风生服最良。

蛜〖虫祁〗丸

蛜〖虫祁〗(即全蝎生者,一个)白芷桂心安息香阿魏(以上各用童便、酒炒熟)威灵仙白附子(童便、酒炒)当归羌活桃仁(童便、酒炒)牛膝北漏芦地骨皮白芍(酒炒。各一两)乳香没药(二味用童便、酒炒)

共研末,炼蜜为丸,桐子大。每服三钱,空心温酒送下。

“方歌”蛜[虫祁]丸治鹤膝风,芷桂安息魏威灵,白附归羌桃乳没,膝漏骨皮芍蜜成。<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