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

关灯
护眼
-胫部1-2-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穿踝疽

穿踝疽是因脾经湿寒所致,从内踝骨处发作,蔓延到外踝骨之间,有脓头的属阳证,无脓头而只是闷肿的属阴证,溃后流出清水则易缠绵成废疾。

“注释”这种病症是由于脾经湿寒向下浸渍,血液凝滞、气机阻滞而形成的。先从内踝骨处发起,蔓延到外踝,导致内外都肿胀。有脓头的属于阳证,容易破溃;如果只是闷肿而没有脓头的属于阴证,难以破溃。病症初期出现寒热往来,如果有红晕,是兼有热邪,适宜服用荆防败毒散;皮肤颜色没有变化的,服用万灵丹。其他的肿胀、溃破等治疗方法,都和内踝疽、外踝疽相同。如果溃破后流出清水,或者用药后没有效果,缠绵日久,必然会成为难以治愈的废疾。

荆防败毒散(见项部“脑疽”相关内容)

万灵丹(见“肿疡门”相关内容)

湿毒流注(附:瓜藤缠)

湿毒流注发生在腿胫部位,疮顶形状如同牛眼,肿势弥漫,颜色浅紫较轻、深黑较重,溃后脓水浸渍,是因寒湿暑热等邪气在肌肤腠理凝聚而成。

“注释”这种病症生在腿胫,发病部位不固定,有时出现一两处,疮顶形状像牛眼,根部肿势弥漫。病情较轻的颜色发紫,严重的颜色发黑,溃破后脓水浸淫,周围好肉也会腐烂破损,长时间不能愈合。多因遭遇暴风疾雨,寒湿暑火等邪气侵入肌肤腠理,导致肌肉发病。刚发病时,应急速服用防风通圣散,加入木瓜、牛膝、防己、苍术以消散病邪;如果腿胫到傍晚出现发热症状,适宜服用当归拈痛汤,加入牛膝。外治方面,初期涂抹三妙散,等肿痛完全消退后,换用轻粉散涂抹以收敛创面,就能见效。如果围绕腿胫发作,就称为瓜藤缠,表现为多个结核,时间久了会出现肿痛,腐烂不止,这也是湿热下注引起的,治疗方法和前面相同。

轻粉散

轻粉(一钱五分)黄丹黄柏密陀僧高末茶乳香(各三钱)麝香(五分)

共研末,先用葱熬汤洗患处,再搽此药。

“方歌”轻粉黄丹柏陀僧,末茶乳麝共研成,湿毒流注臁疮证,化腐除湿又止疼。

防风通圣散(见头部“秃疮”相关内容)

当归拈痛汤(见股部“腿游风”相关内容)

三妙散(见腹部“脐痈”相关内容)

肾气游风

肾气游风发生在腿肚部位,症状是红肿像云片一样,疼痛如同被火烘烤。病因是肾火在体内积聚,加上外感风邪,膀胱气机阻滞。

“注释”这种病症大多发生在肾虚的人身上。腿肚红肿,形状像云片,游走没有固定位置,疼痛像被火烤一样,是由于肾火在体内蕴积,体外感受风邪,膀胱气机阻滞形成的。初期服用紫苏流气饮,接着服用槟榔丸;外用时,将豆腐研磨后调拌黄柏末,贴敷在患处,效果很好。

紫苏流气饮

紫苏黄柏木瓜槟榔香附陈皮川芎厚朴(姜炒)白芷苍术(米泔水浸,炒)乌药荆芥防风甘草独活枳壳(麸炒)

等分,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服。

“方歌”紫苏流气柏瓜榔,香附陈芎厚芷苍,乌药荆防甘独枳,肾气游风服最昌。

槟榔丸

槟榔枳壳(麸炒。各二两)木瓜(一两五钱)木香(一两)大黄(四两)

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白滚汤送下,黄酒送下亦可。

“方歌”槟榔枳壳木瓜痛,木香大黄炼蜜丸,肾气游风红肿痛,空心水送自然痊。

臁疮

臁疮通常分为内廉和外廉两种。外廉的臁疮容易治疗,内廉的则难以痊愈。外廉的臁疮属于足三阳经湿热结聚所致,内廉的则是由于三阴经有湿邪,加上血分虚热纠缠引起。治疗应当以搜风除湿热为主,外用三香膏和夹纸膏贴敷。

“注释”这种病症生长在小腿内外侧的骨头上,外廉的属于足三阳经湿热聚集,早期治疗容易见效;内廉的属于三阴经有湿邪,加上血分虚热形成,再加上小腿部位的皮肉单薄,很难见效,病程非常缠绵。刚开始发作时先发痒后疼痛,红肿成一片,破溃后流出紫色的水。刚起的时候适合贴三香膏,颜色发紫时贴夹纸膏;时间久了疮面呈紫黑色,就贴解毒紫金膏;还有多年的顽固臁疮,疮皮乌黑下陷,臭味难闻的,用蜈蚣饯法,去除风毒,化掉瘀腐的组织,再敷贴黄蜡膏,会逐渐见效。初期服用黄芪丸,时间久的服用四生丸,下焦虚冷的适合用虎潜丸,经常服用效果很好。但小腿在人体的最下部,生了这种疮应当避免劳累、忌食发物,这样病症才能痊愈,否则很难治好。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