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师傅、赵姨、李奶奶也分享了自己与传统工艺的故事。
沈师傅说:“我做缂丝四十多年了,以前总担心这门手艺会失传,今天看到你们这么喜欢,我就放心了。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把老手艺传下去。”
李奶奶则笑着说:“做点心和做人一样,都要用心,只要你们喜欢,我随时欢迎你们来我家学做苏式点心。”
傍晚六点,沙龙接近尾声。
年轻人依依不舍地告别,有的还留下了联系方式,希望能加入他们的“传统工艺传承群”,以后继续参加类似的活动。
“以后有活动一定要通知我们!”陈萌萌临走前说,“我还要带更多同学来,让他们也感受传统工艺的美。”
送走最后一批年轻人,众人坐在院子里休息。李奶奶看着石桌上剩下的点心,笑着说:“今天太热闹了,这些年轻人都很有活力,对传统工艺也很感兴趣,以后肯定能把老手艺传下去。”
沈师傅点点头:“是啊,以前我总觉得年轻人喜欢流行文化,不喜欢这些老手艺,今天才知道,只要给他们机会接触,他们就会爱上这些宝贝。”
赵姨喝了一口茶,说:“以后咱们可以定期举办这样的沙龙,每个月一次,每次聚焦一种传统工艺,比如下个月学做苏式点心,下下个月学古琴基础,让年轻人循序渐进地了解传统工艺。”
江源和林晓雨也表示,会把这次沙龙的视频剪辑成“匠心日记”特别篇,让更多人看到年轻人与传统工艺的美好相遇。
徐佳莹靠在苏木肩上,看着院子里亮起的灯笼,暖黄的灯光映在墙上的照片和画作上,心中满是温暖。
“今天真开心,”她说,“看到这么多年轻人喜欢传统工艺,我觉得咱们做的事很有意义。”
苏木握住她的手,轻声说:“以后咱们还要做更多这样的事,把江南的传统工艺介绍给更多人,让老手艺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夜深了,众人渐渐散去。
徐佳莹收拾着苏绣体验区的材料,忽然发现石桌上放着一个精致的木盒子。“这是什么?”
她拿起盒子,上面刻着细小的兰草纹,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张纸条,上面用苏木的字迹写着:“给你的惊喜,月底揭晓。”
她疑惑地看着苏木,苏木笑着揉了揉她的头发:“等月底你就知道了,保证是你最喜欢的东西。”
徐佳莹虽然好奇,却也没有追问,她知道苏木总能给她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接下来的日子里,徐佳莹更加努力地学习女红。
她不仅学会了复杂的“百鸟朝凤”刺绣,还能自己裁剪简单的棉布小衫,她还和周慧一起,设计了一系列“女红主题”汉服。
用自己做的盘扣做装饰,用苏绣绣上传统纹样,还在汉服的香囊里装着自己做的香丸,让汉服既有视觉美,又有嗅觉美。
苏木则每隔几天就会悄悄去裁缝铺一趟,询问新衣服的进度。
王师傅每次都笑着告诉他:“快了快了,刘绣娘已经把领口的兰草纹绣好了,沈师傅的缂丝面料也准备好了,正在拼接袖口,再过几天就能完工。”
终于,在月底的最后一天,苏木从裁缝铺取回了新衣服。
他把衣服小心翼翼地装在防尘袋里,藏在卧室的衣柜最上层。
晚上,等徐佳莹收拾完刺绣材料,他才神秘地说:“佳莹,闭上眼睛,我给你准备了一个惊喜。”
徐佳莹听话地闭上眼睛,听到苏木打开衣柜的声音,接着,一件轻飘飘的衣服落在她手中。
她睁开眼睛,映入眼帘的是一件米白色的新中式对襟短衫,领口用“虚实乱针绣”绣着浅青色的兰草,叶片的脉络清晰可见,仿佛微风一吹就会晃动。
袖口拼接着浅青色的缂丝面料,上面织着细小的云纹,与兰草纹相得益彰。
衣襟内侧,绣着“XM”和“XY”的拼音缩写,针脚细密,是她熟悉的苏绣针法。
下装是浅灰色的阔腿棉麻裤,裤脚内侧绣着细小的鹅黄色雏菊,凑近闻,还能闻到淡淡的“双花合香”气息。
“这是我请王师傅做的,”苏木笑着解释,“领口的兰草是刘绣娘用‘虚实乱针绣’绣的,花了整整五天,袖口的缂丝是沈师傅织的,裤脚的雏菊用了赵姨教的香粉染色。”
“这样布料就会一直带着香味;衣襟内侧的字是我让王师傅按照你的绣法绣的,怕你嫌弃我绣得不好。”
徐佳莹感动得眼眶泛红,她拿起衣服,快步走到镜子前穿上。
衣服的剪裁格外合身,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