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快穿:男配不做大怨种

关灯
护眼
现代被人欺负的可怜炮灰八十五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新改编的吉他曲,还加了口琴伴奏,听起来更有丰收的喜悦。大家聚在花田边,看着金黄的花盘,想象着采收时的热闹场景,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采收日终于到了。这天清晨,天刚亮,孩子们就拿着镰刀、竹篮来到花田。赵爷爷先做示范,他左手扶住花盘底部,右手挥起镰刀,“咔嚓”一声,沉甸甸的花盘就落进了竹篮里。“砍的时候要注意,别伤到旁边的植株,花盘豆,“你来试试。”毛豆接过镰刀,学着赵爷爷的样子,虽然第一次砍得有些歪,但很快就熟练了,不一会儿就砍满了一篮。

乐乐和琪琪负责捡拾掉落的葵花籽,他们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把散落在草丛里的葵花籽捡起来,放进小铁盒里,说要留作明年的种子;小默则举着相机,不停地拍照、录像,记录下大家采收的瞬间;丫丫和朵朵则负责整理竹篮,把砍下来的花盘整齐地摆放在竹篮里,避免压坏;浩浩则坐在田埂上,弹着吉他,欢快的旋律在花田里回荡,给大家加油鼓劲。

中午的时候,大家已经砍了几十篮花盘。苏晓送来了解暑的绿豆汤和艾草饼,大家坐在树荫下休息,吃着香甜的艾草饼,喝着清凉的绿豆汤,看着堆在旁边的花盘,心里满是成就感。“没想到采收向日葵这么累,但也这么开心。”乐乐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说。赵爷爷喝了一口绿豆汤,点点头:“劳动最光荣,也最有滋味。等这些花盘晒干脱粒,咱们就能吃到自己种的葵花籽,还能榨油呢。”

下午,大家开始把花盘搬到晒场上晾晒。晒场是村里专门用来晾晒粮食的地方,平坦又宽敞。孩子们把花盘一个个摆开,让阳光充分照射。赵爷爷告诉大家:“晾晒的时候要注意翻动,每天翻两次,这样花盘才能晒得均匀,不容易发霉。”接下来的几天,孩子们每天都会来晒场翻动花盘,乐乐还做了一个“晾晒时间表”,提醒大家按时翻动;琪琪则把晾晒花盘的场景写进了诗里,“金黄的花盘在阳光下晾晒,像一个个小太阳,把丰收的喜悦晒进每一颗葵花籽里。”

五天后,花盘终于晒干了。赵爷爷借来的脱粒机也送到了。脱粒机启动时,发出“嗡嗡”的声音,孩子们围在旁边,好奇地看着。苏晓把花盘倒进进料口,金黄的葵花籽顺着出口掉进布袋里,杂质则被风吹走。“这脱粒机真厉害,一会儿就能脱这么多籽。”毛豆瞪大了眼睛,忍不住伸手摸了摸布袋里的葵花籽,饱满又光滑。

脱粒结束后,大家捧着装满葵花籽的布袋,欢呼雀跃。苏晓挑了一些颗粒饱满的葵花籽,准备用来榨油。她把葵花籽倒进炒锅里,小火慢慢翻炒,炒到葵花籽发黄、香气溢出,再倒进榨油机里。随着机器的加压,金黄的油珠缓缓流进陶罐里,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香气弥漫了整个院子。“这是咱们自己种的向日葵榨出来的油,没有添加剂,炒菜特别香。”苏晓舀起一勺油,递给大家闻,每个人都忍不住深吸一口气,脸上满是陶醉。

当晚的餐桌上,摆满了用新榨的葵花籽油做的菜。清炒时蔬翠色欲滴,吃起来带着淡淡的葵花香气;红烧土豆油光锃亮,口感软糯香甜;就连最简单的蛋炒饭,也因为加了新榨的油,变得格外美味。毛豆捧着碗,吃得狼吞虎咽:“这油炒的菜也太香了,比城里买的油好吃多了!”赵爷爷喝着米酒,看着满桌的饭菜和孩子们开心的样子,感慨道:“以前种向日葵,只是为了换些钱补贴家用,现在和你们一起种、一起收,还能分享这丰收的成果,才觉得这向日葵种得值!”

饭后,大家在院子里举办了“丰收晚会”。乐乐展示了自己这段时间画的向日葵系列画,从育苗、移栽、开花到采收,每一幅都充满了生命力,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琪琪朗诵了自己新写的《丰收颂》,清亮的声音在院子里回荡,把丰收的喜悦传递给每个人;浩浩弹起了吉他,大家跟着旋律一起哼唱,歌声、笑声交织在一起,惊起了院角的萤火虫,它们提着小灯笼,在院子里飞舞,像是在为大家伴舞。小默则把白天拍摄的采收视频放给大家看,看着视频里自己忙碌的身影,每个人都笑得合不拢嘴。

离别的前一天,孩子们一起做纪念礼物。他们学着用滴胶做摆件,把晒干的葵花花瓣、薄荷叶子和一小撮葵花籽放进滴胶里,等滴胶凝固后,就成了独一无二的纪念品。丫丫做了一个圆形的摆件,上面放了一片完整的葵花花瓣,送给乐乐:“希望你以后能画出更多好看的向日葵。”朵朵则做了一个心形的摆件,里面放了几颗饱满的葵花籽,送给琪琪:“愿你的诗里永远充满阳光和喜悦。”小默把大家在花田的照片整理成相册,还在每一张照片旁边写下了当时的故事,送给浩浩:“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