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与温厚,目光越过窗户飞向远方。
窗棂将远处的山峦裁割成一幅天然屏风。
云雾流连山腰,似有钟磬余韵隐隐荡散于澄澈天际。
他循着书记目光看去,嘴角亦不自觉带上了一抹浅笑。
阳光斜斜攀过文件顶端,照亮了那份新递上文件的标题字样:《清凉古刹农禅文化整体规划纲要(初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50章参考(第2/2页)
风过窗隙,带着初夏微温的草木气息,悄然抚过纸上墨字。
江昭宁终于动了一下,那是一种缓慢的、从某种沉浸中归来的抽离感。
他伸出手,骨节分明的手指并未带起一丝风,便拈起了那份文稿。
纸页被打开时发出轻微如蝶翼颤动的声响。
目光落在字句行间,如农人走过春畦时的审视。
江昭宁心间不由得轻轻一点。
林夕的文字综合能力,在东山县这一隅,确实有独到之处。
昨日在回程颠簸的公务车里,自己对着副驾驶座的林夕,不过口授了几个要点——关于博物馆的功能分区构想,体验区的时间节奏设计,还有那份必须“沉浸与体悟交融”的核心精神。
时间仓促,话语也疏阔,他本以为至少要三日才有回音。
未曾想,仅仅隔了一夜,一个通宵的灯火熬煎之后,林夕便将那些尚在漂浮的念头,凝固成了眼前这份如此沉实、结构清晰、笔触凝练的文件。
筋骨是自己的框架,血肉却是林夕填充得恰到好处。
翻阅下去,那些昨天跳跃在唇舌间的思想碎片,都被林夕精心拣选,打磨圆润,重新编织成了更为精致也更具可操作性的肌理脉络。
遣词造句,分寸拿捏稳妥。
几乎难以挑出一个显眼的瑕疵。
一种久违的“熨帖”感,从纸背透了过来。
思索如同窗外缓慢游移的薄云。
江昭宁拿起他那支常伴左右的黑色碳素笔,指尖用力,凝思片刻。
笔尖在那标题的脊梁上落下了——“农禅文化整体规划纲要(初拟)”——“初拟”二字前,他沉稳地添上了两个小字:【参考】。
仿佛是给一件精美的织物,留出一丝回缩的空间,也预留了更多修改和生长的可能。
这轻飘飘的两个字,包含着决策者那份举重若轻的微妙艺术。
也像一道门槛,让门外之人窥见门内尚有深思熟虑的余地,而非板上钉钉的定论。
“可用。”江昭宁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事务决断后特有的干脆利落,那温厚的沉浸感已悄然褪去,换上了他日常指挥运转时的笃定,“只是这标题,得改一下。清凉古刹农禅文化整体规划参考纲要!”
他强调着“参考”二字,咬字清晰得如同钤印,“你去推出清样,”他将刚改好的文件推至桌沿林夕最易取到的位置,“然后安排一辆公务车,去一趟清凉寺。”
话到此处,他微顿,目光再次投向窗外,仿佛穿过距离看到了那位老僧的身影。
“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