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是 “如何避免实验失控”
有个学生提出 “伦理审查前置”—— 任何科技实验
先过伦理审查
再开始研发
这个方案后来被全球多个科技公司采用
林晓看着学生们的作业
欣慰地笑了:“年轻一代懂了
科技伦理不是‘束缚’
是‘保护’—— 保护科技
也保护人类
”
周明的 “恐惧互助会” 后来转型为 “预防恐惧产生” 的公益组织
除了组织幸存者分享经验
还和林墨的公司合作
免费提供 “情绪共鸣仪”—— 能帮助因科技产生焦虑的人缓解情绪
有位曾因 “AI 取代工作” 陷入焦虑的市民
在互助会里听了幸存者的故事
用 “情绪共鸣仪” 调整心态
最后找到了新的工作
他说:“互助会让我明白
恐惧不可怕
可怕的是被恐惧困住
就像陈默先生说的
勇气比科技更有力量
”
陈默的学生们还发起了 “科技伦理进校园” 活动
带着情景剧走进中小学
有一次在小学表演《小明与失控超视镜》—— 小明因为用超视镜看奇怪的影像
差点被数据幽灵缠上
最后在老师的帮助下正确使用超视镜
表演结束后
有个小朋友举手问:“姐姐
我们怎么知道科技是不是安全的呀
” 学生笑着回答:“记住三个词:不沉迷、不盲从、守隐私 —— 比如超视镜不能看太久
不能看陌生人发的影像
不能用超视镜看别人的隐私
这样就安全啦
”
小朋友们听完
都在 “科技使用承诺卡”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