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满院的灯笼,手里还握着王阿婆塞给她的一块桑椹糕——甜丝丝的,暖到了心里。
花汐这时也没走,她坐在廊下的石凳上,手里拿着针线,还在绣着今天的场景——这次绣的是月光下的蚕房,小蚕们趴在桑叶上吃夜食,妇女们坐在一旁缝补采桑的布巾,灯笼的光透过窗纸,映在地上,像一片温柔的光斑。
“染霜姐,”
她抬头看见凤染霜,笑着招手,“你看,我把月光下的蚕房绣下来了,等明天送给李大嫂,她肯定喜欢。”
凤染霜坐在花汐身边,看着她手里的针线,轻声说:“明年桑夏,我们还要带更多的人来,教百姓们缫丝、织布,还要把共忆维度里的桑蚕故事讲给他们听,让他们知道,大乾不是一个村子在努力,是所有百姓都在一起努力。”
花汐点头,手里的针线不停:“好,我们一起。
以后的大乾,肯定会越来越好,桑园里的叶会更绿,蚕宝宝吐的丝会更亮,百姓们的日子会更甜。”
守苗爷爷和乔瓦尼坐在院里的石桌旁,守苗爷爷正给乔瓦尼讲怎么用桑枝做灯笼,乔瓦尼拿着笔记本,认真地记着,偶尔还会问几个问题。
火小炎则在一旁,帮着春桃收拾食盒,嘴里还哼着村里学的桑夏小调,声音虽然不大,却透着开心。
夜深了,长乐宫的灯笼依旧亮着,混着桑汁的灯油散着淡淡的清香,飘在院里,飘在风里,也飘进了大乾的每一片桑园。
蚕房里的软丝蚕,已经吃饱了桑叶,趴在衬布上慢慢休息,准备明天继续长大;百姓家的灯下,有人在整理明天要带的采桑工具,有人在绣着桑蚕主题的帕子,有人在给远方的亲人写信,说今年的桑蚕长势好,蚕丝肯定能卖个好价钱;驿站的驿卒正赶着马车,车上装着养蚕手册、桑肥、新蚕种,还有百姓们的思念——这些,都是大乾夏天里,最珍贵的篇章,也是日子里,最绵长的绿与甜。
几天后,工部把新改良的养蚕工具推广到了全国,各地的百姓都用上了省力的采桑钩和分层蚕架;守苗爷爷的软丝蚕种和桑肥,也送到了每一个村子,蚕房里渐渐爬满了白白的小蚕;花汐的绣技课,也通过忆融屏传到了各地,不少绣坊都开始绣桑蚕主题的灯面和帕子,有的还把绣品送到驿站,分给偏远村子的百姓。
风澈把小石头送他的桑枝小哨子,挂在了自己的床头,每天睡觉前都要吹一吹;源溪则把“养蚕图”
里的内容,一张张抄下来,贴在长乐宫的桑园里,还在旁边画了小蚕的成长过程,标注着“第一天”
“第七天”
“第十四天”
,像一本小小的“蚕宝宝成长记”
。
凤染霜坐在长乐宫的廊下,看着廊下挂着的“桑夏图”
灯面,手里拿着块刚煮好的青麦馒头,轻轻咬了一口。
麦香在舌尖散开,桑香在齿间留存,暖意在心里漫开。
她知道,大乾的桑夏,才刚刚开始;大乾的日子,会像桑园里的桑叶一样,慢慢长大,慢慢变绿,慢慢结出甜美的果实,一年又一年,绿着,暖着,甜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