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官场里的女人

关灯
护眼
第507章 红头密令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宁江省委大院,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给庄重的苏式建筑群镀上一层暗金色的光晕。林悦刚结束一个关于经济运行的会议,正准备返回办公室,秘书长徐振国的秘书快步走来,低声而急促地说:“林秘书长,徐书记请您立刻去他办公室一趟,有紧急事项。”

林悦心中一凛。徐振国副书记直接、紧急地约见,非同寻常。她不动声色地点点头,跟随秘书走向位于大楼另一侧的副书记办公室。

徐振国的办公室比林悦的更加宽敞,书架上摆满了各类典籍和文件盒,透着一种沉淀已久的权威感。他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脸上没有往日的温和,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罕见的凝重。见到林悦,他没有寒暄,直接指了指对面的座位:“林悦同志,坐。”

门被秘书轻轻带上,办公室里只剩下他们两人。徐振国从抽屉里取出一份文件夹,封面是醒目的红色题头,印着最高级别的保密字样。他将文件推到林悦面前,手指点在文件的批示栏上,语气低沉:

“你看看这个。”

林悦接过文件,标题是《关于稳妥处理宁江省若干历史遗留问题、确保大局稳定的请示报告》。她的目光迅速下移,落在最后的批示栏上。批示内容简短有力:

“同意所请。历史问题宜粗不宜细,重在总结经验,维护稳定,凝聚人心,向前看。务必妥善处理,消除隐患。”

批示的落款,是一个她熟悉的名字——一位以稳健和掌控大局着称的中央领导。而更让她血液几乎凝固的是批示旁边的日期——那清晰打印的年月日,恰好是赵倩“意外”身亡的那一天!

赵倩死亡当天,这位领导批示了“妥善处理宁州历史遗留问题”?这仅仅是时间上的巧合吗?还是说,赵倩的调查触及了某个必须被“妥善处理”的“历史遗留问题”,而她的死,就是这“处理”的一部分?这份批示,是默许,是信号,还是……一把用来扫清障碍的尚方宝剑?

林悦感到后背瞬间被冷汗浸湿。她强迫自己保持镇定,目光从批示上移开,看向徐振国:“徐书记,这份批示……是什么意思?赵倩同志的牺牲,和这‘历史遗留问题’有关?”

徐振国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深深地看着林悦,眼神复杂,包含了审视、警告,或许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无奈:“林悦同志,你是聪明人。有些案子,有些调查,就像挖矿,挖得太深,可能会触动支撑整体的岩层,引发塌方。赵倩同志是个好干部,她的不幸,我们都很难过。但教训,值得我们深思。”

他身体微微前倾,压低了声音:“这份批示的精神,是‘宜粗不宜细’,是‘向前看’。省委的压力很大,我的压力也很大。现在,你是常委、秘书长,处在关键位置上。我希望你能深刻领会中央的精神,把握好工作的方向和尺度。维护稳定,凝聚人心,是我们当前最重要的任务。至于一些陈年旧事……该放下的,就要学会放下。”

这番话,看似语重心长的工作指导,实则充满了暗示和警告。徐振国是在明确地告诉她:关于赵倩的死,关于“白梅花”案的深入调查,已经引起了最高层面的关注,并被定性为需要“妥善处理”(即压制或淡化)的“历史遗留问题”。继续追查下去,不仅违背“中央精神”,可能重蹈赵倩的覆辙,也会让省委和他本人陷入被动。

林悦的心脏剧烈地跳动着。她瞬间想到了很多:徐振国在这场风波中究竟扮演什么角色?他是“白梅花”的保护伞之一,还是仅仅是一个奉行“稳定压倒一切”、奉命行事的官员?他出示这份文件,是威胁,是劝退,还是某种形式的自保?

“徐书记,我明白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林悦斟酌着词句,语气平静但坚定,“但赵倩同志的血不能白流,真相和正义,同样是凝聚人心的基础。如果历史遗留问题中涉及违法乱纪、甚至更严重的罪行,妥善处理不等于掩盖,总结经验教训更不能成为庇护犯罪的借口。”

徐振国的脸色微微一沉,显然对林悦的回答不满意。他靠在椅背上,恢复了往常的威严:“林悦同志,原则性和灵活性要相结合。你还年轻,未来的路很长。如何领会和贯彻上级意图,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这份文件,你看过了,心里有数就行。出去吧。”

林悦知道,谈话结束了。她站起身,微微颔首,转身离开了办公室。门在身后关上的那一刻,她感到一股巨大的压力如同实质般压在肩头。

走在空旷的走廊上,夕阳透过高窗,将她的影子拉得很长。那份红头文件和那个刺眼的日期,像烙印一样刻在她的脑海里。徐振国的警告言犹在耳。对手已经亮出了更底层的牌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