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青芜志

关灯
护眼
第176章 西6的消息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童追求真理的权利都要被剥夺,那所谓正道,又有何意义?”

她看向裴执事:“阿无现在何处?”

“仍在风语学院外静坐。

他说,只要还有一人愿听,他就不会离开讲台。”

沈青芜闭上眼,深吸一口山间清气。

再睁眼时,眸中已有决意。

“带路吧。”

裴执事拱手:“已备好快马,在十里外驿站等候。

若日夜兼程,五日内可至西陆‘云隐城’。”

三人当即改变方向,折向西北。

山路愈陡峭,途中经过一片废弃的猎户小屋,屋檐下挂着几串风干的草药,竟是按照《寒症十三方》配伍悬挂,手法极为讲究。

沈青芜驻足细看,忽然笑了:“这是阿无的习惯——他记不住颜色,便靠气味和纹理分类药材,每种都用不同草绳捆扎。”

林梦冉捡起一根断绳看了看:“这种结法……和你腰间的很像。”

她低头望去,果然,那绳结末端也是盘旋如藤,形似封印。

心头蓦然一暖。

“他把我给他的东西,变成了自己的语言。”

她喃喃道。

当晚宿于山洞之中,篝火摇曳。

沈青芜取出随身携带的竹简,上面刻满了她这些年整理的“感知术”

心得——并非依赖视觉的修炼法门,而是通过呼吸、触觉、听声辨位、察脉知变等方式构建内在感知体系。

这套方法最初只为帮助阿无所创,如今却被他展成一门真正的修行路径。

“你知道最讽刺的是什么吗?”

她望着火焰,对林梦冉说,“那些骂他‘不配传法’的人,其实根本没听过他的课。

他们害怕的不是盲人讲学,而是怕有一天现——原来不用眼睛也能看得更清楚。”

林梦冉默然许久,终是点头:“所以你非去不可。”

“不只是为了他。”

她轻抚竹简,“是为了所有被规则排除在外的人。

为了那些因为残疾、贫穷、出身而被认为‘不够格’踏上修行之路的灵魂。

这条路,不该由少数人说了算。”

翌日清晨,他们在驿站换乘快马。

疾驰途中,沈青芜始终将草绳系于腰间,仿佛那是某种信物,连接着师徒二人的心意。

第五日黄昏,终于抵达西陆重镇——云隐城。

此城依山而建,城墙由青灰色玄石垒砌,高耸入云。

城门口立着一座巨大铜镜,据说是用来测试入城者是否“心性澄明”

,凡映照不出面容者不得进入。

沈青芜看着那冰冷镜面,冷笑一声:“若真以此验人,阿无反倒最该进城。”

裴执事低声道:“近来城中气氛紧张。

明瞳派已布公告,称‘感知术’为邪门外道,凡修习者视为同罪。

已有三名学生被捕,关押在‘净心院’。”

沈青芜眼神骤冷:“他们是治病救人,不是作乱。”

“可他们挑战了秩序。”

林梦冉缓缓道,“在某些人眼里,这就是最大的罪。”

一行人悄然潜入城中,藏身于一间老旧医馆内。

当夜,沈青芜换上平民布衣,由裴执事引路,前往风语学院南侧旧址。

那是一座位于城南贫民区的小院,原本是废弃的土地庙。

如今门前台阶上坐着十几个年轻人,男女皆有,有的蒙着眼睛,有的双手颤抖,显然各有残障。

但他们神情专注,围成一圈,低声诵读着一段口诀:

“闭目非盲,乃舍外景;

伏耳非聋,实纳天音;

指尖即目,可察经络;

心灯常燃,何惧长夜。”

正是沈青芜所授《感知引》的改编版本。

而在中央石台上,一道瘦削身影盘膝而坐,身穿洗得白的青衫,脸上戴着一条黑色布巾遮住双眼,却坐姿挺直,气息沉稳。

是他——阿无。

五年不见,他已从当初那个怯懦少年成长为一名真正的讲师。

尽管面前无人授课,他仍每日准时前来,面对空庭讲学,风雨无阻。

“今日继续昨日内容。”

他的声音平静而有力,“我们来说‘触气三层境’:第一层,以指探肤温;第二层,以掌感波动;第三层,以心接流转。

记住,真正的感知,始于放下对‘看见’的执念。”

沈青芜站在巷口阴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