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青芜志

关灯
护眼
第170章 木屋的烟火气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有太多人需要被照顾,而我能做的,不只是救一个人的命。”

林梦冉走到她身边坐下,两人肩并肩,影子被拉得很长。

“那你现在还怕不怕我打破这一切?”他问。

她侧头看他:“你是来破坏的吗?”

“不是。”

“那就不会。”

她语气平静,却重如磐石。

他笑了,伸手拂去她发间不知何时沾上的一片松针。

自那日起,林梦冉正式在村里安顿下来。

他不再只是守在木屋等她,而是真正融入这片土地。他跟着沈青芜巡视药田,学会了用竹签标记病株位置;帮村民修缮屋顶,力气大得一次扛起三根横梁;甚至主动承担起夜间巡山的任务,以防野兽侵扰农田。村民们起初对他心存敬畏,毕竟那匹黑马上背负的传说太多,可渐渐发现这位“外乡人”不仅不倨傲,反而处处谦和,便也慢慢接纳了他。

最让人惊讶的是他的厨艺进步神速。

第三天,他独自做出了一锅不焦不稀的米粥;第七天,他炖的山药排骨汤让隔壁王婆连喝两碗;到了第十天,他竟用晒干的菌菇和腊肉炒出一道“松林小炒”,香气飘出半里地,引得几个孩子扒在窗边直咽口水。

沈青芜尝了一口,点头:“不错,有锅气了。”

“什么叫‘有锅气’?”他问。

“就是烟火气。”她笑着说,“饭菜里有了人的温度,才算真正做好了。”

夜晚,他们依旧常坐在屋前石墩上看星星。

没有谈论功法瓶颈,也不提北方雪原上的追兵踪迹。他们聊的是哪家孩子的咳嗽好了,哪块地明年该轮作何药,甚至争论起端午节要不要包艾草粽。

“当然要。”她说,“艾草驱寒避秽,糯米补中益气,合在一起正好应季。”

“可我不太会包。”他坦白。

“我教你。”她靠在石墩上,仰头望着银河,“小时候娘教我的,三角形,绳子要扎紧,不然煮的时候会散。”

他静静听着,目光落在她侧脸轮廓上。月光温柔,将她的睫毛投下一小片阴影。

那一刻,他忽然明白——所谓归处,未必是某个山门或秘境,而是有人愿意陪你数星星,告诉你明天该种什么菜,又怕你不爱吃苦瓜而偷偷多放一勺蜜。

日子就这样流淌着。

木屋不再是孤零零矗立在松林边的避世之所,而成了村里人偶尔串门歇脚的地方。李迟拄着拐杖来过一次,喝了杯茶,说了句“你俩倒是配”,便笑着走了;村塾先生还送来一本旧《百草图谱》,说是给“那位懂武也懂药的年轻人”参考。

林梦冉把书放在床头,每晚睡前翻几页。

然而,平静之下,暗流从未止息。

那一夜,沈青芜离开后,他照例取出羊皮地图摊在桌上。烛火摇曳,映出那些密密麻麻的红线与符号。他的手指缓缓滑过南延的主脉,最终停在村落标记之上。

朱砂小字依旧触目惊心:

>“图腾共鸣者,必承因果劫。

>若二人同行至第九年之春,则天地闭环,命途重启。”

九年……还差不到三个月。

他闭了闭眼,脑海中闪过无数画面:星坠谷崩塌那一夜,她独自掩埋血碑的身影;北方断坛上传来的诡异震颤;还有最近几次入定中反复出现的那个梦境——一座青铜巨门缓缓开启,门后站着另一个“自己”,手持断裂的长剑,眼中无光。

他猛地睁开眼。

窗外,万籁俱寂。

忽然,屋角的藤箱传来一声极轻微的“咔哒”声,像是某种机关松动。

林梦冉瞬间起身,掌心已扣住墙上短刀。

他缓步走近藤箱,缓缓掀开盖子。

里面除了衣物与文书,还藏着一只乌木匣子——那是他从北境带来的禁封之物,以三道符纸封印,从未开启。

此刻,一道裂痕赫然出现在匣面中央,仿佛内部有什么东西正在苏醒。

他屏息凝视,指尖悬于封印之上,迟迟未落。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脚步声。

轻,却坚定。

他迅速合上箱盖,重新压好符纸。

门被推开,沈青芜站在那里,手中提着一个小竹篮。

“我采了些新鲜的蕨菜。”她说,“想着今晚可以炒个新花样。”

她走进来,把篮子放在桌上,没注意到他指尖残留的一丝血迹——那是刚才触动封印时,被无形之力割破的。

“你怎么了?”她忽然察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