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教村民填字——赶着马车往韩郡去。路上,阿明摸着车上的梨木模板,笑着说:“先生,咱这模板刻得细,韩郡的人一看就懂。我去年帮楚地的村民拓模板,有个老大娘不识字,照着模板填,也没出过错。”
新先生点点头:“关键是让大家觉得方便,要是太复杂,他们也不愿用。到了韩郡,咱们先开课,书吏和村民分开教,书吏要学台账的分类和填写,村民主要学买卖契约,这样效率高。”
阿秀也补充道:“我还带了些朱砂和印泥,按手印用朱砂太红,村民可能觉得晃眼,印泥颜色浅些,还不容易掉色。”
三人一路说着,马车走了四天,终于到了韩郡。王仲早就在衙署外等着,见他们来了,赶紧迎上去:“新先生,你们可来了!郡里的书吏和村民都等着呢!”
新先生跟着王仲进了衙署,先把范本和模板放在长桌上。韩郡的十几个书吏和二十多个村民都围了过来,目光齐刷刷地落在模板上。有个书吏伸手摸了摸梨木模板上的字,惊讶道:“这字刻得真清楚,拓在纸上,比咱自己写的还整齐!”
新先生笑着把范本摊开,指着上面的粮种交易契,开始讲解:“大家看,这份契约上,卖主写的是‘楚地云梦泽张阿伯’,买主是‘楚地江夏李叔’,都带了籍贯,就算有重名的,也不会认错。数量写的是‘粟种三石’,‘三’用的是大写,不是‘3’,就是怕有人改字——要是写‘3’,加一笔就成‘5’了,大写的‘叁’就改不了。最底下这处,卖主和买主的名字旁边都按了手印,手印要按在名字上,日后有纠纷,一比对手印就清楚。”
村民们听得认真,李老栓也来了,挤在前面,眯着眼看范本上的字。他虽然不识字,但听新先生讲解,也明白过来:“先生,要是我之前和赵二换粮,用这契约,就不会有纠纷了吧?”
“没错。”新先生看向李老栓,“您要是用这契约,把‘卖主韩郡阳翟李老栓’‘买主韩郡阳翟赵二’‘换粟十石’‘日期’都写清楚,再按上手印,赵二就算想不认账,也没话说。”
李老栓点点头,又有些犯愁:“可我不识字,填字咋办啊?”
“这好办。”阿秀递给他一张拓好的模板,上面的格式已经有了,空白处用虚线标出来,“您要是不识字,可以请识字的人帮您填,填好后您再按手印,一样管用。”
正说着,有个叫老周的村民凑过来,皱着眉说:“先生,我上次用麻布换了邻村的陶罐,不是买卖,是以物易物,这契约咋写啊?”
新先生早有准备,从范本里抽出一张“以物易物契”的样式,笑着说:“这种情况我们也想到了,专门编了以物易物的契约,上面写‘换物人甲’‘换物人乙’‘甲换出物品’‘乙换出物品’,一样要写籍贯、日期,按手印。”
老周一看,高兴道:“太好了!以前以物易物,都是口头说,回头就忘,有这契约,踏实!”
接下来的几天,韩郡衙署的院子里天天挤满人。新先生把人分成两拨:上午教书吏,主要讲台账的分类和填写——粮种台账要按日期排序,每个村的领粮记录单独成页,月底还要汇总;布匹台账要按颜色和数量分类,方便查找。下午教村民,主要讲买卖契约和以物易物契的填写,阿明和阿秀帮忙拓模板,还帮不识字的村民填字。
书吏们一开始还有些抵触,觉得麻烦,可跟着新先生学了两天,就发现规范的好处。有个叫刘书吏的,以前查粮种分发记录,得翻半天纸堆,现在按日期和村名分类,一找就准。他拿着新填的台账,笑着说:“以前我总觉得规范麻烦,现在才知道,麻烦是一时的,方便是长久的。”
村民们更是积极。每天天不亮,就有人来衙署外排队,等着拓模板。李老栓也来了,阿秀帮他填了一张和赵二换粮的补充契约,上面写清了“换粟十石”“日期为上月初五”,李老栓按了手印,小心翼翼地折好,放进怀里:“有这张纸,赵二再敢不认账,我就拿给他看!”
有一天,衙署里来了两个吵架的村民,一个叫孙大,一个叫吴二。孙大说吴二欠了他三石粟米,去年秋收时借的,说好了今年春耕还,可吴二说只借了两石。两人吵得面红耳赤,孙大气得直拍桌子:“我当初写了借条,你还按了手印,你咋能不认账!”
吴二梗着脖子:“你那借条写得乱七八糟,连日期都没有,谁知道是不是去年的!”
新先生正好在衙署里教村民填契约,见这情况,就问孙大:“你那借条还在吗?”
孙大赶紧从怀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上面的字歪歪扭扭,只写着“吴二欠粟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