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关灯
护眼
第1260集:经验的汇编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洼地排水要挖两米深的渠”,秦斩忽然想起魏郡的地形比楚地平坦,立刻派人去问魏郡水工,得到“魏郡洼地挖一米五即可”的回复后,赶紧在册子上补了句“因地制宜,看地下水位调整深度”。还有李婶说织锦用的丝线要“浸三天”,素问提醒“南方潮湿,浸两天就行,免得发霉”,也被加进了备注里。

半个月后,一本厚厚的册子终于编成了。封面是李婶用红染料染的,上面绣着“楚地乡村治理百策”七个字,字周围缀着粟穗和锦缎的图案。里面分了四卷:《农耕卷》里有选种、育苗、水利的方法,附了十二张手绘图纸;《织贸卷》记了织锦技巧和市集规则,还夹了一小块染好的锦缎样本;《防疫卷》有四季药方和口诀,甚至写了怎么处理病人的衣物;《教化卷》里有《生活识字课本》的节选,还有“半日班”的作息表和学堂的布置图。

卫鞅捧着《百策》离开楚地时,特意用锦缎把册子包了三层,生怕路上受潮。回到咸阳后,他立刻把册子呈给秦王,秦王翻了两页,当即下令:“印上千本,用驰道送到全国各郡,让太守们亲自看,亲自学!”

不过一个月,楚地的册子就传遍了大秦。北方上谷郡的农官照着《农耕卷》里的“麦秸防寒法”,把粟苗根裹上麦秸,再盖一层土,开春后粟苗一棵都没冻坏,比往年多收了两成粮;南方庐江郡的水工按着图纸修了排水渠,雨季时农田没再积水,农户们特意种了楚地的小麦,秋天收了麦穗,还派人给楚地送了一袋;岭南南海郡的医工用素问的口诀防疫,湿热疫病少了八成,百姓们把“勤洗手,多通风”的口诀写在门上;邻郡的学堂办起了“半日班”,放牛的孩子都来上学,家长们说:“既能让娃读书,又不耽误干活,楚地的法子真中!”

楚地郡府的案台上,渐渐堆起了各地寄来的信。魏郡太守在信里说:“照着《百策》修了蓄水塘,高地的田终于喝上了水,百姓们都念楚地的好。”西域商队首领的信里夹着一粒葡萄种子:“按册子上的法子种在敦煌,居然活了,以后楚地也能有西域的葡萄吃。”辽东郡的先生寄来一本孩子的作业本,上面写着“雪”“冰”这些字,旁边还画了个小房子,注着“楚地的学堂没有火墙,咱们要把火墙的法子写进给他们”。

秦斩常把这些信摊在案上,和张阿伯、李婶他们一起看。有一次,张阿伯看着魏郡寄来的麦穗,忽然说:“俺以前总觉得,楚地就是楚地,没想到咱的法子能到那么远的地方。”李婶抱着西域寄来的葡萄藤,笑着接话:“可不是嘛,以前织锦只在楚地卖,现在全国都穿咱楚地的锦缎,以后说不定西域也都是。”

这天夜里,秦斩又在灯下翻《楚地乡村治理百策》。卫鞅派人送来的最新文书就压在册子上,上面写着:“《百策》推广三月,大秦各郡民生改善指标平均提升30%,‘楚地模式’定为大秦郡县治理核心参考,下一步将在各郡设‘楚策学堂’,教百姓学法子。”

窗外的月光洒在纸页上,秦斩忽然想起编册子时,张阿伯说的一句话:“好法子不是锁在箱子里的,是要让百姓揣在怀里,用在地里的。”他拿起笔,在册子的最后一页写下:“楚地之策,非楚地独有,乃大秦百姓共有。愿这册子走过驰道,越过山川,让每一寸土地都能长好粮,每一户人家都能有欢笑。”

写完时,檐角的雨已经停了,东方泛起一丝鱼肚白。远处的学堂里,传来孩子读书的声音,清亮亮的,顺着风飘过来,和千里之外魏郡的渠水声、上谷的麦浪声、西域的骆驼铃声,混在一起,成了大秦最动听的声音。而案台上的《楚地乡村治理百策》,还在一页一页地续写着——不是用墨,是用全国百姓的日子,一笔一笔,写得扎实,写得温暖。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