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川回到警卫大队营区,他当即叫齐五个排长。
除了纠察班之外,整个大队的人,都被他集齐了。
如今铁甲团战训,二十多个分队分散在珠日河各个区域。
站岗执勤的任务,自然也是各分队负责。
...
林远站在“巢穴”中央,脚下是厚实的合金地板,头顶则是缓缓旋转的全息星图。那上百个红色光点如同星辰般在地球表面闪烁,每一个都代表着一条沉睡多年、如今重新苏醒的地脉链节点。幽蓝的光线从核心装置蔓延而出,沿着岩壁上的导能槽流动,像血脉一样将整座地下基地唤醒。
空气中有种低频的嗡鸣,不刺耳,却深入骨髓,仿佛大地本身正在呼吸。
“我们真的打开了它。”地质工程师低声说,声音里带着敬畏与不安,“这不只是通信系统……它是活的。”
“不是活的,”量子专家盯着手中便携终端上跳动的数据流,“是被设计成能自我演化的。看这些信号反馈??它在学习当前全球电磁环境的变化,并自动调整传输频率以规避干扰。这不是八十年代的技术能做到的。”
林远没有说话。他的目光落在投影边缘一个微弱闪烁的绿点上??那是昆仑山TY-01旧址。几乎在同一瞬,耳机里传来藏兵加密频道的接通提示音。
“林远,你启动了什么?”藏兵的声音罕见地透着一丝紧绷,“刚才国防部监测网捕捉到一组异常信号潮,源头锁定QH-9。但更奇怪的是,全国邮政系统的智能信箱管理系统集体上报‘非授权震动事件’,时间精确到毫秒级同步。技术组查不出原因,所有日志都被清空。”
林远闭了闭眼。
他知道答案。
那不是黑客攻击,也不是系统故障。那是“地脉链”的共鸣效应。当年汪振国用征兵信作为信息载体,是因为他相信最普通的流程中藏着最坚固的信任链??而今这条链路被重启,整个由普通人构成的信息末梢网络也随之震颤。邮局、电台、边防站、基层通讯所……那些曾被忽视的毛细血管,正悄然恢复搏动。
“告诉他们,别查了。”林远低声回应,“让他们记住今天这个时刻就好。”
通讯切断后,殷蓉走到他身边,手里拿着一份刚打印出的波形分析报告。“你父亲的名字出现在声纹验证记录里。”她轻声说,“系统识别了他的语音特征残留,哪怕只有一段三秒录音的片段,它也认出来了。林远,这座‘巢穴’……它认识你父亲。”
林远心头一震。
他忽然明白为何当初父亲坚持要把那封预警信塞进征兵信封??不仅仅是为了绕过审查,更是为了留下印记。一种身份的延续,一次血脉的认证。汪振国早已预料到未来会有这么一天:当真正的继承者到来时,系统必须能够分辨谁才是“信使”。
“所以‘青萍备忘录’里写的‘信使已现’,指的根本不是某个组织或代号。”林远喃喃道,“而是具体的人。是我们这样的人。”
扎西站在角落,默默注视着墙壁上一幅刻痕模糊的地图。他抬起手,指尖轻轻抚过一处标记:“这里……我来过。1987年冬天,我和七个工兵在这里挖地基。上面说是建气象观测站,可每天运下来的材料都是屏蔽电缆和钛合金舱体。我们被告知不准拍照,不准对外提起位置坐标。后来有两个人问得太多,再也没出现过。”
他说得很平静,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