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在讲别人的故事。可林远看得出他眼中压抑多年的痛楚。
“你们也是‘灰线计划’的沉默者。”林远说。
扎西点点头:“我们都以为自己只是干活的苦力。可现在我才懂,我们每个人都在无意中参与了一场抵抗。埋下一根线,焊好一块板,甚至只是搬过一箱水泥??我们都在为真相筑基。”
那一刻,林远感到前所未有的清晰。
所谓英雄,并非总站在聚光灯下。更多时候,他们是无名者,在历史夹缝中默默完成自己的那一环。而今天,所有的环终于连成了链。
“接下来怎么办?”量子专家问,“要不要尝试连接其他节点?比如最近响应最强烈的那个??南疆K-47站点?”
林远摇头:“不行。现在贸然建立双向通信,可能会触发防御机制。‘地脉链’的设计初衷是防垄断,意味着它对集中式控制极度敏感。如果我们表现得像要掌控它,它反而会自我封锁。”
“那你打算怎么做?”
“等。”林远望着全息图上缓慢流转的红点,“让它自己选择下一个唤醒者。”
众人一时沉默。
但很快,异变再生。
主控台突然弹出一条新警报:
【检测到外部接入请求】
来源:未知
协议格式:类摩尔斯编码+生物心跳节律调制
匹配度:83.6%(疑似原始信使协议)
“有人在试图联系我们?”殷蓉皱眉。
“不,”林远走近屏幕,瞳孔微缩,“是我们在联系他们。”
他迅速调取信号源定位,结果让所有人倒吸一口冷气??发信地点位于中缅边境的一座废弃邮电所,编号YX-12。该站点早在1995年就因行政区划调整关闭,如今只剩半堵墙和一个生锈的绿色信箱。
可就在十分钟前,那个信箱被人投递了一封信。
没有寄件人,没有邮票,信封上只用铅笔写着一行字:**“给北鹰的下一任守夜人。”**
林远立刻下令启动远程解析程序。由于“地脉链”具备跨媒介感知能力,即便物理设备损毁,只要存在信息输入行为(如投信),系统仍可通过地壳微震波捕捉动作频率并还原内容。
二十分钟后,译码完成。
信纸扫描图像浮现眼前。字迹歪斜,墨水洇开,显然书写者当时身体状态极差:
>“我不知道这封信能不能送到。我已经躲了十七年。他们还在找我。
>
>我叫周文斌,原‘灰线计划’数据校验员。2003年,我发现第二批矿产评估报告被人为篡改,真实储量比公布数字高出四倍以上。我把证据备份了一份,藏在临江市老邮局第三排第十一格储物柜里,钥匙编号LJ-0317。
>
>可我没敢寄出去。我怕连累家人。直到那天晚上,我家门口出现了黑车,孩子发烧去医院的路上‘意外’撞树……我知道,那是警告。
>
>我逃了。一路往南,最后躲在YX-12。那里曾是我父亲工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