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夏真相集

关灯
护眼
第十二集 王母娘娘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以白圭黑璧,以及大量丝织品。

西王母爱其美玉华裳,于是悦纳,并在瑶池盛排筵宴,款待嘉宾。

席间王母与穆王展开对歌,充满哀怨。

西王母唱:白云在,山陵自出。

道里悠远,山川间之。

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穆子答:予归东土,和治诸夏。

万民平均,吾顾见汝。

比及三年,将后而野。

周穆王饮罢琼浆玉液,爱慕王母之情不可遏制,遂驱八骏马车升于弇山,纪其遇仙事迹于弇山之石,并铭题曰“西王母之山”

恍如今日藏族青年对歌场景,令人无限唏嘘。

《穆子传》后,《列子》也记载此段浪漫人神之恋,两书前后呼应,坐实此段令人神往传奇。

后至唐代《仙传拾遗》,西王母降临周穆王宫殿,两人双双升入云端,成仙而去。

《太平广记》亦穆王成仙,与西王母最终成就眷属,或是情人。

历史真相:若果然如此,那也就没玉皇大帝什么事了。

但至汉朝之时,武帝独尊儒术,儒士们觉得人神之恋终属不伦,于是便给西王母择配一位对等神灵夫君,号为东王公。

后来佛教传入东土,轮回大行其道,于是也便有人认为,东王公其实就是周穆王转世。

在汉族民间,甚至便称西王母为王母娘娘,彻底改变神话品格,使其绽放出一个庸常亲切面容。

民间却又不认可东王公此一虚无形象,便将此可爱亲切女性大神王母娘娘改嫁,从东王公怀里抢出,再塞给玉皇大帝。

此谓是王母娘娘仙话,也是西王母神话终结。

考之古籍,西王母名称,最早是指位于西方原始部落。

《尔雅·释地》: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

郭璞注:觚竹在北,北户在南,西王母在西,日下在东,皆四方昏荒之国次四者。

《汉书·地理志下》:金城郡临羌县,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

可见西王母最早是部落名称,也可指代部落领。

部落具体位置,向有多种法,较常见法是在昆仑山附近。

早期《山海经》多次提到西王母,载其司掌灾害与瘟疫,是一位瘟神。

又谓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蓬戴胜,是半人半兽形象。

从此描述,可知西王母部落是以兽皮为衣、兽骨为饰,穴居山洞。

豹尾虎齿,则可能其部落以此为图腾,中国谓之豹,越人谓之貘。

《尔雅·释兽》:貘,白豹。

如此可知,《穆子传》中所述西膜,亦即西王母。

因母为貘之音相同,字亦通假。

到至汉代,西王母形象从半人半兽,变为白老妪。

司马相如:皓然白戴胜而穴处兮,亦幸有三足鸟为之使。

《淮南子·览冥》:西老折胜,黄神啸吟。

汉武帝之后,西王母从白老妪变成绝代佳妇,也就是后世常见西王母形象。

随着嫦娥奔月等传形成,西王母又变成长生不老药掌管者,对人类掌控权势大增。

西王母既然升格为女神,于是便有丈夫,甚至再有孩子,理所当然。

其原配丈夫叫东王公,完全是按照西王母对偶制造出来。

《神异经·东荒经》:东荒山中,有大石室,东王公居焉。

长一丈,头皓白,人形鸟面而虎尾,载一黑熊左右顾望,恒与一王女投壶。

形象怪异至极!

历史真相:王母娘娘形象变化,人设迥异,实与其历史各阶段身份定位息息相关,不难理解。

早期西王母乃为部落领,之所以形象凶厉,是为保护部民安全;而后成为执掌长生吉神,乃成慈祥老妪。

但既然执掌长生,怎会老迈?故又化为年轻美丽不老女神。

然而及至《牛郎织女》传,王母复又化为凶蛮自私恶妇,也甚令人意外。

千百年来,每当七夕,文人骚客无不为牛郎、织女宿命叹息,并对悲剧始作俑者王母娘娘深表不满。

正是这位王母娘娘,不但下令将织女捉回庭,还亲手拔下头顶银簪,画出一道滔滔银河,将牛郎挡在庭之外。

无独有偶,在另一个民间故事里,王母娘娘所生七仙女也曾思凡下界,却在洗澡时被董永偷走内衣,飞腾不得,无奈留在人世,从此过上男耕女织生活。

王母娘娘气急败坏,派人将女儿救回庭,然后银簪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