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夏真相集

关灯
护眼
第三十八集 五将谋反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鲁。

与此同年,宋国第二十一任君主宋成公王臣病亡,在位十七年,谥号为成。

当时公子成做右师,公孙友为左师,乐豫为司马,鳞矔为司徒,公子荡为司城,华御事为司寇。

成公少子名杵臼,暗与党徒商议,欲杀死诸兄公子,以夺嗣君之位。

司马乐豫苦苦谏阻,杵臼只是不听。

杵臼行事不密,被穆公及襄公两族得知,皆都大怒,因而动政变。

成公之弟名子御,率领国人攻打杵臼,诛杀大司马公孙固与孤卿公孙郑,自立为君,史称宋后废公。

明年秋,周襄王姬郑崩于洛阳,在位三十三年。

子壬臣继立,史称周顷王。

姬壬臣继位之时,诸侯国竟无一个前来朝贺贡献者。

周顷王因见王室财政拮据,以致无力办理先父襄王丧事,万般无奈,只得厚起面皮,派卿士毛伯出城,前往曲阜,去向鲁国借债,以理国丧。

鲁文公闻讯,慨然应难,乃派庄叔送钱到洛阳王城,周襄王这才得到安葬,但已是死后次年二月。

周顷王元年,秦师攻晋,占领武城,以报去年令狐之败。

是年秋,晋国因去岁扈地结盟时鲁国晚至,因而出兵攻鲁。

鲁文公大惧,便主动遣使前往晋营,请求与晋师主帅赵盾会于衡雍,以偿去岁盟会。

秦康公四年,晋国因武城之仇,又出兵讨伐秦国,夺取秦国少梁城。

两年后,秦人又因少梁之仇讨伐晋国。

先占领晋国羁马,继又进攻河曲,晋军接战不利,连连大败。

晋相赵盾连闻败报,心情郁闷至极,因召众卿,商议对策。

赵盾:自崤山之战以来,秦人惧秦已久,与我交战,向来败多胜少。

今连连获胜,我军并无还手之力,却是何故?

众卿:我等无能,请上卿治罪。

赵盾:秦帅孟明视,有勇无谋,并非诸公对手,众卿不必过谦。

众卿:然则我军因何屡败,不是孟明视对手?

赵盾:并非孟明视用兵之能,而是自士会入秦,为其出谋划策之故耳。

士会世代为晋军之帅,对我国军力虚实了如指掌,有彼在秦,我军能不败乎?接连失利,必原因在此。

大夫魏雠余:主帅勿忧。

臣有一计,可使士会归国,以弱秦军。

赵盾:哦?计从何出?

魏雠余:某与士会,乃是三世通家旧交,情如手足。

亦知其入秦,实乃是情不得已,非欲叛晋也。

故某请假降秦国,至雍城之后,与士会合谋,促其返回晋国。

未知可否?

赵盾:此诚善策。

容某思之,后当施计,驱公入秦,并使秦侯不疑。

魏雠余:喏。

镜头闪回。

按下秦晋,复楚国。

便在秦穆公、晋襄公同年去世,周襄王驾崩;鲁国伐邾,北方及中原扰乱之时,南方荆楚看出此中机会便宜,亦便蠢蠢欲动。

周顷王元年,楚大夫范山出班,进言于楚穆王。

范山:启禀大王,臣有本奏。

楚穆王:有本奏来。

范山:楚之大敌,只有晋国。

今晋襄公死,继君年少,赵盾揽政;又秦国屡兴兵来攻,连败秦军,因此中原诸侯骑墙观望,不服晋国方伯之位。

我若趁此兵,北方可图。

楚穆王:卿言甚善。

趁此春光明媚,正宜征伐!

计议已决,楚穆王遂命卜史择吉,祭旗誓师,率军亲征。

于是大军北指,先伐郑国,战于狼渊。

郑国毫无防备,且弱不胜强,于是一战而败,公子坚、公子尨及乐耳皆被楚军所俘。

郑穆公因而大惧,一面派出使节往近邻鲁国求救,一面尽搜库中珍宝,装载数车,派诸大夫出城,前至楚军大营,纳降求和。

楚王心满意足,便许郑侯之请,率军班师。

鲁文公接到郑使告急国书,立即应允出援。

但思独自绝非楚军对手,即檄书,求援于盟主晋国,并命公子遂率领兵马以出。

晋上卿赵盾得书,当即兵,沿途会合宋卿华耦、卫大夫孔达、鲁公子遂及许国大夫,前来救郑。

但诸国之间传书递柬,又约兵聚将,颇费时日,待联军至郑,楚师早已满载金帛南撤,追之不及。

诸侯大夫本来皆惧强楚,乐得如此,如释重负。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